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炼丹术中的“变化” 观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5 评论:0

炼丹术或炼金术是现代化学的始祖。关于 “化学” 一词的来源说中,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源于炼金术,因为alchemy(“炼金术”) 一词就是在chemy(“化学”)之前再加上阿拉伯语的定冠词 “al” 构成。词源的同构性证明了化学与炼金术、炼丹术的渊源关系。因此,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把这门科学翻译成“化学”,正是用我国的传统观念准确地理解了这门科学的本质: 它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而它的始祖炼丹术,就是古人改变物质性质的最初的实践活动。

虽然现代化学始于炼丹术,但人们改变物质性质的活动却比炼丹术的发明要早得多。据载,先秦时代人们已能从一些物质中提炼出汞和黄金,还能从矿石中分离出一些矿物药石。这些活动,可视为是炼丹术的开端,因为这些活动不仅为炼丹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炼丹术所必不可少的“变化观念”。

古代天文学、医学、力学、农业科学等等,往往只是一些经验的积累,甚至最初只是一些不经意的观察。炼丹术则与之不同,炼丹术虽然也要观察,也要经验,但它自始至终就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极强的学科。炼丹术开始于“万物可变”的理论信念。观察虽然可以发现某些矿物的共生关系,如《管子·地薮》说:“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 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但这种共生关系并不能表明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说它们由此变彼,是必须借助于一种“万物皆变”的观念才能得出的结论,而这种观念正确与否,只有将其付诸实践才可判断。在实践中,方士们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在这些失败面前,一些方士作出种种神学的解释,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验证这种解释。另一些方士则采取了改变原料配方和冶炼手段的做法,然后再进行新的实验。他们每用一个新的配方,都表明他们依然相信物质是可以相互变换的,因此此物是可以变成彼物的。显然,这种顽强的努力,主要依靠变化观念的支持。变化观念作为一种初始的理论信念,贯穿于炼丹术的始终。其实,这种朴素的变化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人类改变物质性质的活动。最早是用火,如烧肉本身就是一个化学过程。然后又随着经验的积累,变烧烤为烹煮,由烧到煮,这是一个大的进步。煮要用器皿,于是从这里又发展出了制陶业,由制陶进而发展到冶炼。而这一切都表明着一个共同的事实:物质是可以变换的。可见,炼金和炼丹思想,是人们在制陶、冶炼等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变化观念的进一步推论。而炼金和炼丹活动则是根据这种推论,而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最初的科学实践形式。正是从这一点上讲,炼丹术乃是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化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产物。

明代炼丹炉

但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或炼金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是为了长生,即使人的肉体变得可以长生不死,甚至成为神仙。把有生有死的人变为不死,也是一种变化。就当时的认识水平,古人认为追求不死有两种办法:一是遁迹山林,岩居泉饮,学辟谷,制情节欲而求长生,但这样太艰苦;另一种是吃药,企求借助药物的力量而延长寿命,炼丹或炼金术正是因此而发展起来的。当然,企求这种生命不死的自然只能是统治阶级中至高无上的天子皇帝,天子皇帝企求长生以永享荣华富贵。因此,从社会效果来说,炼丹术可说是一种“退化”,因为它把为社会服务的物质转化技术变为少数人追求那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的手段。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炼丹术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因为它基于科学的变化观念,为了一个预定的目标而进行了印证物质变换之可能的各种实验。

对于炼丹或炼金术的这一科学基础,葛洪在其着作《抱朴子·内篇》中总结道: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可见,相信变化是天地之自然,变化之道是无所不为的,这是葛洪的变化观,也是中国古代炼丹术士们的变化观。炼丹、炼金之所以在秦汉之际方兴未艾,在魏晋时期又臻于极至,恰是以人们长期形成又广泛深入人心的变易之哲学观念为依傍的。从中国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说: 源于人类改变物质性质的活动(如用火)的变化观念支持了炼丹术,而炼丹术的发展又巩固了这种物质变化的科学观念。这至少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从《易》 开始确立的变易观的一个重要的实证材料。

葛稚川移居图

晋代葛洪曾南下罗浮山隐居修炼,山中至今尚存葛洪炼丹遗迹,道教称之为 “第七洞天” 。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炼丹术与化学的萌芽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