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历史上森林的变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202 评论:0

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中华大地上,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十分广阔,其中森林占当时土地面积的二分之一。从大兴安岭北部起,沿嫩江向东南,然后折向西南直到西藏东南部,此线以南,大致都是森林地带。以地区而言,可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等三个主要森林区。

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和大兴安岭南段、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温带林。这一地区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农业经营地区极为有限,因此长期以来绝大部分都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大兴安岭南段的森林在清代以前一直伸展到平地,号称千里松林。总的来说,整个东北地区森林植被的大规模破坏,是在清代以后。一方面,随着人口逐渐增长,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势必砍伐森林,垦荒种地; 另一方面,日本、沙俄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东北山区的森林受到严重破坏。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以后,铁路沿线森林资源被掠夺,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也受到摧残。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吞并东北以后,东北森林资源更是滥遭砍伐,木材还被转运到朝鲜、日本作为造纸和人造丝原料。目前,大兴安岭北段、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森林区。东北森林区的历史性存在,使得生活在森林地区的各民族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现在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他们的先祖都属于东北山区的森林狩猎民族。“鄂温克”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由于长年生活在森林山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了所谓“桦树皮文化”。桦树皮文化,是指采用桦树皮为材料,制造器物,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产中,猎人们进山打猎,不带碗盆,就在山上采桦树皮现做; 捕鱼时则用桦树皮做的器皿来盛鱼; 采集野果用桦树皮桶,挤奶也用桦树皮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桦树皮制品得到广泛的利用。人们头上戴的是桦树皮帽,脚上穿的是桦树皮鞋,盛放衣物用桦树皮箱,从食用餐具到贮藏容器,都离不开桦树皮制品。鄂温克人住的棚子用桦树皮包围,睡的炕席用桦树皮编织。交通工具方面普遍使用桦树皮船。甚至从婴儿摇篮到儿童玩具,也都是妇女们以桦树皮为原料做成的。许多桦树皮制品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鄂温克族的桦树皮文化还影响到周围的鄂伦春、赫哲等族,他们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桦树皮制品。“鄂伦春”的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或“住在山岭上的人们”,因为鄂伦春族的森林狩猎生活以捕鹿为最大收入。他们以狩猎为生,因而衣服、被褥、鞋帽等都是用各种兽皮制做,其中以狍皮制品居多,轻便又保暖,适于在林海雪原上穿用。鄂伦春人常年以飞禽走兽和鱼类为主食,特别喜欢吃“手扒肉”。

雪山林海

与东北山区的森林相比,华北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可以说经历了从茂盛到荒芜的根本性变迁。早在远古时期,华北及其以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一片郁郁葱葱。但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气温与雨量适中,加之土质松软肥沃,就为原始农耕业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生活在那一带的古人们,就在绿色森林的海洋之中,首先从河谷平川发展起原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激发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于是,先是平原地带不断地被开垦为农田,林区显着缩小。等到平原地区森林基本砍伐殆尽,山地森林继之开始遭到严重砍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这种生存需要与发展循环最终使得黄河中游地区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砍伐。有学者估计,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为42%,唐宋时期下降到32%,从明清至1949年前只剩下3%。华北地区森林的变迁规律与黄河中游大体一致,只是破坏速度更快,毁灭时间更早。总而言之,华北及黄河中游地区,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最早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其原有的自然森林带,在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被无情地破坏殆尽。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亚热带和热带林区。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古时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山地、丘陵或是平原,森林覆盖基本完好。虽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先后兴起了农业生产,但其他南方潮热地区直到秦汉时代仍是多林木带。唐宋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垦荒种田规模日益扩大,平原、丘陵地区森林开始明显减少,不过山区森林依然相当茂盛。直到明清时代,由于人口猛增,荒地日辟,森林面积才迅速缩小,尤其是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引种,使得山区迅速得到开发,山地森林随之遭到大规模砍伐。不过总的来说,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林区,仍是目前中国森林面积最广大的地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