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客家人的土楼住宅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4 评论:0

客家是我国三国、两晋时期以来由中原南迁到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的汉族移民。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采取聚族而居的方式,并加强住宅的防卫能力,从而造就一种形式特殊的住宅群,传承至今。此种群体住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巨大的方形或圆形的土楼; 一类和其他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布局方式相同,只是对于墙垣和入口的防御措施特别注意。其中,土楼建筑最有代表性。

土楼建筑大体建立于起伏较大的山区,占地面积不大,平面紧凑而封闭。圆形土楼的大体情况是,外围都由高达四五层的夯土楼房包围起来。下面的二三层不开窗。夯土墙一般有1米左右的厚度,坚如堡垒。土楼的底层,是一些厨房、杂用间、畜舍、储藏室等,二层是粮仓,三、四层住人。只有居室才开窗。窗宽四五十厘米,高六七十厘米。居室的外而,由圆型回廊围绕。整个土楼的中央,是一个大天井院子,建有大厅,这是家族办理婚丧喜事的场所。土楼的规模大小不等,一环、两环、三环的都有。出于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中心的中堂是一层,其次是两层,最外面的才是四五层。毫无疑问,三环的土楼属于大型土楼。房间多达三四百间,可容七八十户人家居住。土楼的构造,以木架承重。夯土墙的质量很好,有的历经几百年仍然完好。土楼各环都有楼梯,通向公共走道。为了防火和增强土楼的刚度,每隔若干间都有一堵很厚的封火墙。屋面的出檐很深,目的是保护土墙不受雨水的冲刷。整个土楼 一般只有一个大门,门的宽、高,大体3米左右。门上装有牢固的向里开的板门,一般是全楼唯一的出入口。

至于方形土楼,平面一般呈正方形,也有横宽稍长的长方形。外面也是厚厚的外墙壁包围着。其建筑的大体格局是,主楼有四五层高,两侧为三层,最近前置 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建筑物。一般也是 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三楼居室。在三楼,沿厚厚的外墙壁内侧,是木结构的大小相仿的居室,居室前也是通道回廊。这种口字形的方形土楼,原则上也只设一个大门。大门前一般都有广场。通过大门的前厅,便是天井,过天井,是中堂。这个中堂的大厅是全家族的活动中心。方形土楼的外观,大体是前低后高,也有四周一样高的。不论是方型土楼,还是圆型土楼,外观所给予人的印象是如此的巨大,很难相信是住宅。从色调上看,土墙呈黄土色,瓦屋顶呈黑灰色,只有小窗框的白颜色,才使人稍稍感到一丝的轻松。不过,与外部那种使人颇觉压抑的感觉相比,住宅内部的情况,使人们感受到的生活气息要浓烈得多。人群的喧闹声、猪、鸡、鸭的叫声,以及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琳琅满目的晾晒物,家家门上张贴的鲜红的对联,俨然是一个荡漾活泼生机的大世界。关于客家土楼的来历,学术界正在探讨,意见尚不一致。有的认为是从闽南人那里模仿来的。有的认为是客家人自己的创造,是从客家地区传到闽南等地区的。有的学者认为,土楼的根是远古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客家人对上古时代黄河流域夯土文明与集体住宅的土墙大房子造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客家土楼所以能世代相传的现实基础在于,客家人聚居区远离封建统治中心,地理上也相对封闭,“山高皇帝远”。家族劳动力的相对集中又使土楼的绵延发展成为可能。也有的学者认为,客家土楼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坞堡”。坞堡是当时北方豪强大族封建割据的产物,由于整个大族的南迁而传到南方,日益演变而成客家土楼住宅。土楼建筑的明显的封闭性对于客家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总之,客家的土楼正越来越引起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兴趣。一位日本的学者写道:“客家的环形土楼,从远处看恰似大地生长的巨大的茸草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 或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一样,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屋顶。那真好似拔地飞腾而上,又似从天空舞降下来,与其说是住房,不如说是城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怪物。”看来,对这个“不可想象的怪物”的探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永定县客家土楼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