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客家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6 评论:0

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经过多次大规模南迁后形成的。客家一般理解为客居他乡之意。他们主要聚居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大片丘陵地区,即闽粤赣三角地区,这一地区后来就被称为客家地区。客家人后来又陆续迁徙散居四川、广西、海南、台湾各省及海外五大洲,总人口约4500万人,其中中国大陆客家总人口约4000万人。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始于东晋“五胡乱华”时。隋唐以前大部分仍滞居于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西边界。唐末、五代战乱频繁,中原汉人再度往南迁徙,终于定居在闽、粤、赣边界地区,客家民系于是形成。后来宋时金人入侵、明末满人入关以及清朝同治年间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起义,中原汉人又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南迁,而且大部分落籍于闽粤赣边界三角地区。至此,客家民系发展壮大,并最后在这一地区建立起巩固的聚居大本营。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客家人包括这样两类,其一是现在仍生活在客家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其中包括客家民系形成前就南迁的汉人、早已被同化的当地土着、以及客家民系形成后陆续迁入的汉人;其二是后来迁居到非客家地区以至海外的客家后裔。

客家人之所以成为汉民族一个独特的民系,是因为他们除继承和弘扬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都具备显着的特征和相对的独立性。首先,客家人有独特的语言——客家话。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了中州古音韵,与毗邻地区的闽粤赣各方言,基本上没有共通之处。这种独特的语言,是由客家人南迁时从北方带来的官话,落籍闽粤赣后,与当地土着及少数民族,如畲、瑶、黎族的方言长期交融后定型的。由于客家人群体南迁、历尽艰辛,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因此他们具有一种顽强保持乡音的心理驱力,加上客家地区交通闭塞,因此客家话得以世代相传,基本不变,甚至侨居海外数代的客家人,其后裔也能操客家话,不改乡音。客家话至今仍是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次,客家人有独特的民情风俗。无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俗,都有一套独特的方式。如宗教信仰,客家地区对儒、道、佛都尊崇,既崇拜孔子,又虔敬佛、道。客家人办丧事时,超度亡灵的法师,往往兼和尚与道士于一身,既念佛教经文,又以道教方式扬幡招魂。与汉民族其他民系不同的是,客家妇女向来既不缠足,也不束胸,个个天足隆胸,体态健美,家里家外,细活粗活,样样能干。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围屋或方或圆,设计科学,造型奇特,近年来引起世界建筑学界的瞩目,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另外,客家歌谣、客家饮食也都别具一格。再者,客家人有特殊的文化意识和独特的客家精神。客家文化主导意识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客家祖先来自中原,不乏书香门第、阀阅世家,迁居南方穷乡僻壤之后,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往往不满足于现状,顽强奋斗不息。因而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特别强。与此相联的是,客家人在由北而南的辗转迁徙中,在定居南方开辟家园的艰难过程中,都要与险恶环境作斗争,从而造就了客家人代代相传的进取和开创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洪秀全及其他太平天国主要将领,到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朱德等着名人物,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到海外拓展的也特别多,形成了不少通用客家方言的华人聚居区。

客家民系的特殊地位,客家人对中国近代史的特殊贡献以及在海外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以致兴起了一门年轻的学科——客家学(Hakkaology)。客家学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客家源流问题。近年有人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客家共同体是由古越族遗民中的一支与历史上南迁的中原人融合、汉化而成的,其主体是本地的古百越族遗民后裔。这种观点认为,古越族遗民大都居山,一些为逃避赋役的汉人也居山入越。汉族人及汉化较早的荆楚人、吴越人称这些居山的越人、汉人为“山客”,而“山客”之“客”即今天所说的“客家”人之“客”。也就是说,今客家地区即古“山客”地区,这就给客家源流重新下了定义,提出了新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