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回族的传统文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60 评论:0

回族是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出现得较迟,在明代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年轻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族族源既包含有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即伊斯兰教徒)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也包含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成分,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分。回族是在中国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着民族。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这是阿拉伯人等从西亚和中亚带来的宗教。在回族中,伊斯兰教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宗教,而且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回族和回族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到阿拉伯、波斯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

回族在中国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他们分布广泛,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服饰与语言往往“入乡随俗”,反映了回族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关系。回民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习惯在居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统称为清真寺。回民一般就围绕清真寺而居住。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从饮食上说,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肉,不食不洁净或相貌丑陋、凶暴的动物肉。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食猪肉,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遵循这条戒律。宗教习俗逐渐演变成民族习俗,不食猪肉成了回族人民的基本生活习俗。回族也禁饮酒,这是回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特色,回族还禁食动物血液和自死之动物。回族是个特别讲究卫生的民族,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每家每户都设有供沐浴和洗涤的“水房”,因为伊斯兰教教规要求每个穆斯林都必须保持身体的洁净。回族人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原是作礼拜时戴的,这成为民族的装饰和标志。过去西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只有脸部外露,这也来源于伊斯兰教。回族家庭生了孩子,满月时要请清真寺的阿訇起个“经名”,也称回回名。青年男女结婚要请阿訇主持结合仪式。一般回族家庭的堂屋墙上挂有山水花卉及阿拉伯文对联,但不挂任何人物像或动物画,这也是由于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

甘肃临夏市清真寺邦克楼

回族自在中国社会上形成以来,就以它文化先进、接触面广、工商业发达等特点,在中国民族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族人民精通技艺,手工业和矿业开采都具有较高水平。元代的许多回回工匠从西亚带来各种工艺并流传下来。明代许多回族仍从事有回族特点的手工业,如制香、制药、制瓷、制革等。制香业与他们从事的中西贸易相结合,北京曾有着名的回族“香儿李家”,祖传制香几百年。制药业是与回族传统的医药相结合的。回族所经营的乳香、没药、木香、丁香等均被中医广泛采用,成为中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的外科、膏药、药锭更是流行全国,如北京有名的“王回回膏药”和“马思远药锭”都是从明代开始制售的。在制瓷业上,回族采用阿拉伯文字和几何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回族制造的青瓷被誉为“回青”。此外,熟皮制革也一直是回族的传统手工业。回族尤其擅长经商,从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中国人民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罗盘针、火药,也都经过回回商人的介绍而传播到欧洲各国。城镇的一些回族从事屠宰牛羊业,制售清真饮食。清真食品以鲜美、价廉和卫生而风行市场,受到各族人民欢迎。

回族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他们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历算、医药、建筑、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而且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伊斯兰教历传入中国被称为回回历; 回回医药成为中华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回乐也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回族清真寺建筑基本上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而独具回族的风格。回回军匠研制成的一种用机械发石的巨炮“回回炮”,在中国兵器史上也有盛名。回族的杰出人物也很多,如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是元大都(今北京)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又如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在29年里代表中原王朝率领庞大船队7次远航,先后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此外还有明代晚期回族学者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 明代回族政治家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素有“海青天”之称,等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徽州民居和牌坊
下一篇:婚姻食俗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