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回纥·畏兀儿·维吾尔族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92 评论:0

回纥是古代丁零人 的后裔,最初活动于中国北方、西北方的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公元4世纪时,被称为铁勒、铁历、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公元5世纪时,高车中的 “袁纥” 部成为诸部之首。“袁纥”也就是7世纪时铁勒诸部中的“韦纥”。当时,他们受突厥政权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组成了 “回纥” 部落联盟,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回纥政权。突厥亡后,回纥族在漠北兴起,后来又建立起东至室韦(今黑龙江)、西到金山(阿尔泰山),南到大漠的回纥汗国。公元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中期,是回纥势力最强盛的时期,这时它和唐朝的关系也较密切。唐朝发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朝,请改回纥为 “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 之意。从9世纪30年代末开始,回鹘不断发生内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力迅速衰弱。居住在西北边的黠戛斯人(今吉尔吉斯人)出动10万骑兵进攻回鹘。840年,杀回鹘宰相及可汗,焚毁都城,回鹘汗国灭亡。回鹘诸部纷纷离散,有的被黠戛斯所俘,有的南迁至内地,还有一些到达甘肃西部,投奔了吐蕃。其大部分则迁到西域,进入安西都护府辖境和于阗以西的地方。定居西域的回鹘,历经漫长岁月,与早就居住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的突厥各部、从西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阗语的土着居民,以及后来陆续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长期相处,共同劳动,共同生活,逐渐融合,形成了维吾尔族。元、明时期,“维吾尔”一名曾作“畏兀儿”,后改称现在的“维吾尔”,其意为“团结”、“和睦”、“联合”。1884年,清王朝改 “西域” 为 “新疆”,建立了新疆省,在那里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府、州、县制。

对开发大西北,维吾尔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一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农业生产上,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引天山之水灌溉农田、瓜果山、牧草基地,并创造了着名的坎尔井。大量种植瓜果,培育出不少味道鲜美、驰名中外的优良水果品种,如吐鲁番盆地的马奶子葡萄和无核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叶城的石榴、阿图什的无花果、伊犁的苹果等。在文化上,维吾尔族曾深受突厥、粟特、汉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在今鄂尔浑河畔发现的 《九姓回纥可汗碑》,其形式和中原地区的碑碣相同,碑文是用古回纥文、汉文和突厥文叙述回纥早期的历史,它证明了回纥文早已存在。但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维吾尔人逐渐废弃了回纥文,改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并最终形成了维吾尔族的统一文字。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早在蒙古大草原的鄂尔浑河时代,曾信奉过萨满教和摩尼教,9世纪西迁后,又信奉过祆教、景教、佛教。10世纪末伊斯兰教从今阿拉伯地方传入新疆,至15世纪时,逐渐在维吾尔人的信仰中占了统治地位,成为维吾尔族唯一的全民族的宗教。维吾尔人能歌善舞,舞姿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着称。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作品《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间乐曲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珍品。维吾尔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服装为: 男子在衬衣外套上过膝长的长袍,俗称“袷袢”,对襟、斜领,没有纽扣,系腰带;妇女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背心。男女都戴绣花小帽,穿长筒皮靴;在北疆,冬天还要穿毡筒。妇女爱好色泽鲜艳的衣物,并用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作装饰品。他们的工艺美术也很着名,其中的和田玉雕尤有艺术魅力和民族风格。

维吾尔族歌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徽州民居和牌坊
下一篇:婚姻食俗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