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黄河的治理和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8 评论:0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黄河流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可是黄河的经常决溢也给两岸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历代都把黄河的治理看作是国家的大事。传说中的神农时代,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农业,遭遇洪水破坏,家园就难免毁于一旦。于是,出现了像共工堙水,壅防百川,鲧障洪水,九载绩用弗成,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治水患的故事。冥是夏朝的治河官,以身殉职。契曾佐禹治水有功,舜任他为司徒,可是他的子孙建立商朝以后,却以“沉五牛”、“沉妾”的祭祀方式和反复迁都的办法来对付水患。

堤防一直是古代整治黄河洪流的传统办法,自西周至春秋战国,黄河下游河道的堤防已具相当规模。齐与赵、魏以河为境,双方筑堤各距河25里,两堤之距离就有50里,洪水来时便能在这宽阔的河床内奔流。秦统一六国之后,把过去分段建筑的堤坝连接起来,千里黄河大堤一片青葱林木,既是防洪水的大堤,又兼驰道。至汉代,河患已有详细的记载,严重的决泛导致河道改变,甚至溢入淮河。汉朝政府设“河堤都尉”、“河堤谒者”等职官,领导沿河各郡修护堤防,专职人员少者数千,多时万人以上。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堤身高9~11米,可见当时河堤规模的宏伟。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堤(在今濮阳西南)决口处,采取沿口门全面打桩填堵之法,堵塞了决口。建始四年(前29年),王延世采取先自决口两端向中间进堵,最后以沉船一次堵合的技术,获得东郡堵口成功。此外,河工技术如以裁弯取直整治河道,以砌石加强堤防,护岸护坡,以八激堤抵抗洪水冲刷等都有发明提高。在长期治河实践中,形成了如分疏、改河、滞洪、以水排沙等治理黄河水患的思想。东汉王景永平(58~75)治河以后,黄河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时期。隋唐为开漕运,凿河通水尤花力气,对黄河古堤及三门峡险段,进行了一番整治建设。宋元明清,各朝也都把治河与统治稳定相联系,只要有能力,都对防御黄河洪水和对黄河水沙综合利用给予高度的重视。宋代明确规定了治河的责任制度,定相关十七州府的长吏兼任本州河堤使之职,知州、通判每两个月要上堤视察检查一次,县衙正副职都要经常上堤巡查。金、元设立都水监、守涨部及州县兼职提举管勾河防官,并添设河防军。明清承继前制,采取军民联防兼修之法,并多次由朝廷直接派大员衔皇命总督河道治理工程。一般而言,政治情况良好,用人得当时,治河成绩就相对突出; 反之,则河政颓败,空耗财力而没有成效。

在我国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下游流域一直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治河的得失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洪水涌来,河道宣泄不及,溢泛所至,一片汪洋浊水,淹没城镇村舍、人畜禾稼,浮尸遍野,顿现一片饥荒、人员逃亡的悲惨景象。河患带来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衡也给人们贻患无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治河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黄河自然条件的认识日益丰富,整治的办法也愈来愈多,历代人民极力变水害为水利,让它起到诸如灌溉、水动磨坊、漕运等有益的作用。先秦就采用疏通、拦蓄、开凿等方法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后又疏浚河渠,引水灌溉,开通运河,发展漕运,一方面提高中原的农业生产水平,另一方面把全国粮食与其他物资,包括从东南海港进口的物品,调运到中原,保持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从而确保盘踞于中原的封建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然而,黄河流域的开发与生产的发展,也逐渐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如秦汉执行 “实关中”、“戍边郡”移民政策,历朝大量开矿铸钱,毁林烧荒,滥垦滥牧,营造官陵,造成黄河流域严重的水上流失。唐代亲贵私建碾硙,任意筑堰拦水,北宋一哄而起筑坝淤田,又造成严重的水泄不畅。因此综合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的艰巨任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