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的传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7 评论:0

黄道婆是元代的一名女纺织技术家。元朝统一中国后,创造了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为广泛地杂居共处,不断地相互融合。在民族杂居和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其主流固然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经济文化,但各少数民族对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贡献。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元代之前,宋人虽然已经对棉花及制棉技术有所了解,但大规模的推广,是在元朝建立以后。元朝初年,陕西等地已经普遍栽植棉花,棉种是从畏兀儿地区传入的。长江流域的植棉经验则主要是传自海南黎族地区。海南黎族地区植棉较早,黎族人民的木棉栽种技术及棉纺织手工业,比内地汉人远为先进。早在南宋时期,黎族人民已能制造去籽的擀,以及纺、织等工具,黎族妇女生产的黎幕、黎单、黎饰、鞍搭、花被、缦布之类的棉织品,已经远销江南一带。南宋末年,一位童养媳出身的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汉族妇女,名叫黄道婆,因不堪忍受家庭虐待,流落到海南岛的崖州,在那儿生活了30多年。她从当地黎人那儿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元朝初年,黄道婆返回故里乌泥泾。这时乌泥泾已经种植木棉,但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如去籽用手剖剥,弹花用线弦竹弧,工效极低。黄道婆就积极传授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并把汉族地区丝麻纺织的经验用在棉纺织上,改进了从轧花到织布一系列的棉织生产工具。当地妇女竞相学习,从事织布的不下千余家,人民生产和生活都逐渐得到改善。黄道婆还将自己从黎人处学到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创造出一种多锤纺车,使织出的花布更为美观。她又借鉴黎族生产“崖州被” 的优良方法,与当地妇女共同创造出一种当时名满天下的新产品——“乌泥泾被”,使松江乌泥泾成为元代棉纺织业的中心,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黄道婆的事迹不仅集中体现了黎、汉两族人民的创造才能与智慧,而且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松江地区的纺织业从此迅速发展起来,其纺织技术在江南以至全国逐步推广。

耕织图

在元代手工业领域,还涌现出其他许多少数民族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例如,元代有3000多户西域回回工匠集中在官办手工业纳失失局中,专门生产一种用金线混织、上贴大小明珠的金绮,称为 “纳失失锦”,驰誉中外,成为元代丝织业的一大特色。蒙古等北方民族织造毡毛织品的技术也传入内地。蒙古族匠人所制毡毛织品,品种花色丰富多样,据记载有入药白毡、剪绒花毡、脱罗毡、雀白毡等13种。再如烧酒本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元时色目人将蒸馏而成的烧酒连同技术传入中国。元朝的汉族地区还普遍流行一些少数民族食品的制法,如酸汤、卷煎饼、八耳搭、哈里沙、河西肺、柿糕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各民族的贡献促使元代社会文化异彩纷呈,姿态万千,使得元朝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