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湖北和邻近地区新石器文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8 评论:0

这一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其范围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鄂中南,西及 三峡,南达洞庭湖,北至河南南阳。这里地势平坦,湖泽较多,气候温暖,农业发达,渔猎经济也较发达。这里的新石器文化自成序列,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的序列。

大溪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川、鄂的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一带。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址的红烧土块中,发现有稻壳、稻草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标本经鉴定为粳稻。饲养的家畜有狗、猪。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在一些遗址中发现有野猪、鹿、虎、豹等遗骸,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墓葬中用整鱼随葬,这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也说明大溪文化的居民在从事稻作生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渔猎经济。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用植物碎末作羼和料,也有灰陶和少量的白陶,均系手制。器形中实用陶器较多,有鼎、盘、豆、簋、杯、碗、罐等,以曲腹杯和简形瓶为典型代表,并有彩陶和朱绘黑陶。另外还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里裹放泥丸的陶响球,可能是玩具。石器中颇具特色的是两刃对称的圭形石凿。还有少量的穿孔石铲和斜双肩石锛,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已采用了多种有利于防潮、避雨、散热的技术措施。其墓葬形式复杂多样,有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也许是该文化的特殊葬俗。大溪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800-前2800年。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以京山县屈家岭遗址为代表。屈家岭文化的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和采集。主要农具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从屈家岭等遗址的稻谷标本看,人工栽培的是粳稻,与现在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从陶器来看,早期以黑陶为主,在薄胎的黑陶上施以朱色彩绘。陶器中有罐形的鼎和高脚的豆。中期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也有薄胎的彩陶。晚期则出现了 、盉等陶器。另外,屈家岭文化还出土了陶纺轮、石纺轮及漂亮的彩陶纺轮,说明屈家岭文化的纺织生产较发达。其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住房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室内有隔墙的双间式房屋。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最下产生的。屈家岭文化的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但像大溪文化的那种下肢蹲曲程度很大的屈肢葬,只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一例。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8件。少数墓的随葬品十分丰富,达到六七十件,死者可能是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人,据测定,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200年。

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湖北龙山文化,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其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等。龙山文化仍以稻作经济为主,生产工具有石铲、双肩石锄、带孔石刀和蚌镰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羊等,陶器手制,以蓝纹灰陶为最多,红陶、黑陶较少,早期还有少量的彩陶。器形中有 鼎、斝 、鬶等,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也有若干相似之处。

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人们是农业民族,大概属于我国南方民族集团,亦即后来称为南蛮民族的集团。

屈家岭文化遗迹中的建筑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迹中出土的带盖陶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