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寒食节与清明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6 评论: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对清明景象作了生动描绘,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早春清明,绵绵细雨,润物无声,莺飞草长,生机勃勃。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祭祀节日,清明是人们代代相传的扫墓祭祖日。然而,提到清明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前一年冬至节到来年寒食节正好105天。寒食节恰巧赶上清明,两节遂连为一体,习俗也混为一体。寒食节的产生,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曾跟从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经魏国时,重耳病馁交加,介子推尽力救助,甚至割下腿上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使之恢复健康。后重耳回国即王位时,论功行赏,惟忘了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待想起时,介子推已随老母入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重耳深愧之下,命人寻找,介子推终不相见。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受封,料其孝母,当会携母出山避火,岂料介子推竟与母 “抱木而烧死”,终不受封。为此,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纪念,翌年是日通令全国禁止举火,率先食生物以表自责,并志哀悼。据说寒食节由此而起。节日里,百姓多吃早已备好的冷食如“子推”(枣饼),麦糕等,南方多吃青团(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春合成一体,包入枣泥或豆沙而成)。寒食节内容渐融入清明节俗之中,大致当在隋唐时期。及至唐宋时期,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人们在门口插柳以取火,山西等地用柳条插“子推”挂于门外,后演变成插柳、植树风俗。从而由祭祀介子推而变成野外寒食,踏青扫墓,追忆先人。人们把扫墓与郊游结合起来,作春日之游,抵暮而归,故又称“踏青节”。踏青时,还进行诸如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尤以荡秋千之俗因宫廷盛行而民间仿效成风。明清以来,又因清明与“聪明”谐音,江南民间以此日生子最佳,谓之“聪明儿”,并有抱子向邻人讨清明团子的习俗,取 “讨聪明” 之意。

春游晚归图 宋

清明时节又是万物复苏,大地回暖之时,我国各地气温普遍回升,恰为春耕播种之时,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如雨水充足,早稻易活,冬小麦也易孕穗。农谚曰“三月清明麦不秀,二月清明麦秀齐”、“清明不落雨,稻麦出不齐”、“清明前后麦坐船” 等,即指如逢清明春雨,稻麦如施及时肥,猛劲生长。现在,每逢清明,这些传统习俗仍为人们所承继,全家出动,来到祖茔,采撷美丽的花枝,献给长眠于黄土之中的祖辈与亲人,或在墓上放置一些祭品,扫去祭台上的尘土,拔去碑前的杂草,默声哀思,怀念上辈的一生与恩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