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关于“五胡乱中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5 评论:0

中国传统史学有所谓“五胡乱中华”之说,指的是西晋短暂的统一被“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所代替。其中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胡”是历史上对中国古代西北方各族的泛称。因为匈奴人自称胡,并为汉人所熟知,所以对于活动在匈奴之东的民族称为东胡。汉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也被称为胡。于是把匈奴称为北胡,把乌桓、鲜卑称为东胡,而匈奴以西、葱岭以东各族称为西胡。

在中国历史上的西晋时期,西晋王朝统治区内除了汉族外,尚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比较强大和活跃的,即北方五胡。这些民族是自汉末三国以来,大量向中原、陇右、河西内迁的。其中迁徙规模较大、地区较广的,是匈奴族和鲜卑族。氐族在魏汉时期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内迁各族之间以及与汉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还不错。内迁各族与汉族人民杂居,共同为北方地区包括西北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内迁各族除长期承受三国争雄等战争时期的重荷之外,还要承受晋朝汉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因此,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晋王朝短暂的统一局面又被打破,不少民族纷纷起兵反晋。西晋政权因此被推翻,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中国四川、云南和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以“五胡”为主的各族同时或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家政权,史称十六国。这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北方五胡所建,例如匈奴建立了汉(前赵)、夏,鲜卑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羯人建立了后赵,氐族建立了前秦、后凉,羌族建立了后秦,等等。这些政权的存在,长则70余年,短则不过10来年,呈现出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乱景象。所以旧史书对此一直有“五胡乱中华”之说。实际上这一时期建立的国家政权还不止十六国,如不计在传统所载十六国之内的有鲜卑建立的西燕,丁零建立的翟魏等政权。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中华各族的向心力与一体化意识得到加强。西北各族与汉族一起,缔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时代。传统史学所谓“五胡乱中华”的观点,将十六国的战乱归咎于北方少数民族,其实,是中原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权斗争,酿成“八王之乱”而首先“乱华”的。另一方面,十六国时期虽然乱了中华,但也使各民族在交往、争战、同受苦难的经历中更加融合,凝聚成一个整体,并促进了落后民族的进化、发展。例如,北方最重要的两个民族鲜卑与匈奴,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经过迁徙、通婚、战争、降服等各种交往,开始了相互吸收、同化和融合的过程,这对于促进各族大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鲜卑、氐、羌等政权,时而和平相处,时而兼并争战,通过这种频繁复杂的交往关系,共同走向融合。除了这些北方民族之间的融合外,最重要的是此时这些少数民族在建立各自政权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最终大多与北魏拓跋鲜卑一起同化于汉族。隋唐以后史书已不再见到关于匈奴、鲜卑等族的记载,表明他们多已融合到了中原民族之中。所以,十六国时期,一方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使各族人民进一步杂居,经济生活日趋一致,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生活渐趋一致,后进民族实现了民族进程的超越式发展,促进了中国西北社会的迅速进步。

文武官俑

北朝的文武官员身着胡汉服饰,脸形也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