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代市商的民俗传承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2 评论:0

我国古代市商的民俗产生很早,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尽管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形成比较固定的形式。根据古籍记载,我国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就已有了物品交换。事实上,史前社会部落间互通有无的物物交换的需要,已导致了集市的出现。这种集市有可能在部落交界处的旷野上。也有记载说,原始的物品交换地总是在汲水井边,所以集市又名“市井”。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居民活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才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最早的物品交换是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只要双方需要对方的物品,就可以达成交易,而不理会物品之间价值的差别。随着交易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物品的质量问题,于是交易从按数量一物易一物,发展到按质量一物换多物。随着等价交易的价值观念出现,又逐渐产生用特定的物品衡量价值的习俗。古时人们曾用牲畜、粮食、布帛、贝壳等物品作过物品交易的议价标准,成为早期的所谓交易货币。春秋时期,铜铸货币流通。战国时期,携带方便的圆形铜质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出现并逐渐发展,但因各国所发行的这种货币的很强的地方性而不能在各国流通。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克服了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使这种圆形方孔钱成为全国统一货币,并成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主要货币形制。诚然,黄金一直是超越时代,通用于各国的货币。本世纪初,纸币、票据等信用货币的使用习俗迅速发展。这些纸币、票据的背后,仍然以黄金或白银作为“本位”。在市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市又衍变为农村集市、城市集市、定期庙会、节日集市、专业集市等众多的民俗形态。

随着交换的发展和繁荣,还出现了专以交易为职业的人。这种职业经纪人,用流通货币从生产者手里换来大批物品,又把这些物品拿到消费者那里,换来更多的流通货币。于是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一买一卖的两次交易。这种经纪人便是商人,他们所经营的交换物品便是商品。由“市”到“商”的交易转变是历史性的重大转变。传说商人的祖师是战国时的白圭。他晚年曾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代商人所效法。一是要“乐时观变”,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根据农业、手工业生产变化的动向和市场的情况,掌握时机做生意。二是要“薄利多销”,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三是要在“智、勇、仁、强”方面修炼,做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我国古代在流通领域做买卖的人,又有“行商”和“坐贾”的区别。走街串巷、巡行售货者,是“商人”;开设店铺、等客上门者,为“贾人”。行商主要通过市声叫卖,使顾客闻声而来; 坐贾则依靠招幌等民俗标志,创造视觉的广告效果吸引顾客。市声又有叫声和代声的区分,叫声就是直接吆喝出售商品;代声是以其他器物的声音代替叫卖,叫声和代声往往同时并用。招牌是表示店铺的名称的民俗标志,店铺的主人非常重视招牌的制作,常言说:“店面无大小,招牌不可少。”幌子是行业标志,主要用来表示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这些都是古代的市商民俗。后世的市商民俗是许多古代市商民俗传承、延续和发展的结果。

皇都积胜图(局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