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代妓女和世俗社会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1 评论:0

人类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理顺了种的延续与性的关系,向着对偶婚以及一夫一妻的婚姻迈进。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态出现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女性日渐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当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把自己的性作为他人泄欲的工具暂时出卖,以取得一定报酬的职业,从事此种职业的女性就是妓女。古代社会中的妓女,是奴隶制度下对女性奴隶进行阶级压迫的另一种形态,沿袭到后世,便是官奴婢、官妓的盛行。春秋战国之时,大政治家管仲做齐国的相,曾把一些女奴、女囚集中起来,设置“女闾”、“女市”,开创了国营妓院之制,一方面解决君臣和游士以及无妻百姓的性欲、娱乐问题,另一方面则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军需。诸侯间的聘问会盟必定要招用“女乐”,甚至还把“女乐”当成“以淫其志,乱其政”的糖衣炮弹彼此赠送,作为制服强国、亡其宗社的一种和平演变手段。随着婚姻关系中“媵”制的废弃、土地关系中“井田”制的破坏,以及私家蓄奴风气的盛行,娼妓业也在日益发展,官妓、私妓、营妓、家妓,明的、暗的,高级的、低级的都陆续出现。奴隶是妓女的主要来源,政治罪犯的家属、受株连者的家属、战俘等收系没籍为官奴婢的,也是妓女的重要来源。所以,一些祖先有罪者,虽过百代仍在黥面供官,造成社会的一个卑贱的“乐户”、“杂户”、“营户”等级。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动荡,兵燹不息,灾荒连年,民不聊生。朝代不断更迭,做官的朝不保夕,一般百姓生命财产更得不到保障。这种背景下,对前途失望悲观,在生活上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利己享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从酗酒吃药追求神仙长生术到弦歌宴游戏弄婢妾,从散发裸身行为放浪到敷粉施朱浓香熏衣,无不显现颓废豪侈醉生梦死的风习。“乡觅温柔,不问是男是女”,正是世风绮靡的写照。

唐朝社会开放的风气,无疑对娼妓层面的扩展及其文化层次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重进士,及第,即名列慈恩寺塔,游宴曲江之亭,挟妓欢饮,得意忘形。太子少傅白居易、中书舍人郭居中、太子宾客萧藉、李仍叔、刘禹锡等15人的一次修禊活动,左笔砚右壶觞,前水嬉后妓乐,似神仙下凡,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文人学士与妓女过从密往,互相以诗褒嘉、嘲谑,抒发情感,使浸润在唐诗与金杯美酒中的妓女,文学素养大为提高,不仅能唱奏文土所作诗歌,而且自己也能作诗吟咏,薛涛、张窈窕、刘采春等名妓都有诗作传世。胡适甚至以为唐代妓女对诗的新文体“词”的产生有大功劳,认为词是起于民间,起于乐工歌妓。词至宋时就步进黄金时代,妓女都会吟唱填作。黄庭坚过泸州时,戏以《浣溪纱》词赠妓盼盼,盼盼即于筵席之上唱《忆秦娥》词侑酒。李之问在京师交结名妓聂胜琼,离别后,聂作《鹧鸪天》词寄之,李藏于箧携归,为妻搜获,便据实相告,妻喜其词清俊,出奁资让丈夫把她娶回家中。宋代文人士大夫无不与妓交游,甚至连宋徽宗都常冶游于名妓李师师家,大通禅师亦为苏轼带去的少妓的美妙歌喉而神驰倾倒。城市大酒店皆缚彩楼欢门,设众多小阁包房,灯烛辉煌,浓妆之妓数百聚于主廊待招。官营酒家使妓华妆乘马在街头迎接酒客,又令妓女坐肆作乐侑酒。中小酒店亦竞相仿效,时装袨服,陪酒唱曲,巧眄颦笑,每至达旦。歌馆茶铺,灯船画舫,也有靓妆迎门、争妍卖笑者。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青楼妓馆,早已不纯是达官显宦、富商巨豪的去处,一般文化人、商贩、平民和外国人,也拿它作销魂之所。

李奴奴歌舞图 明 吴伟

图正中为明代名妓李奴奴,上方有唐寅、祝枝山等名士的题诗。

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妓业更加发展。明人谢肇淛说,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即使偏州僻邑亦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生。京师有教坊官,于郡县称乐户,收取脂粉钱,还有不隶于官的私窠子,为数更多。有些人贩子专门到各处收购童女,着意装饰,令之习琴棋书画算唱、待人接物谐谑戏笑本领,然后卖给青楼,更推进烟花流莺之盛。她们中色艺才情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而如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顾媚诸妓,柔情侠骨,爱国风节,更为世人称道,非明末一般士大夫所能望尘。官妓制度经清顺治八年(1651年)、十六年(1659年)的二次裁革和雍正三年(1725年)的重申,基本消除。继之而起的是私娼的勃兴,且南妓胜过北妓。流娼至他乡,遂有南京帮、苏帮、大小扬帮等派别。雍正间曾下令“惰民”、“疍户”、“九姓渔户”、“乐户”复为良民,但此辈中很多人依然以脂粉为生计。乾、嘉后妓风大炽,平康北里之地到处都有妓院,家悬纱灯,门揭红帖,香车络绎,游客如云,南莺北燕,呼洒送客之声彻夜震耳,可谓古代中国的红灯区。富者一掷千金,下等平民花一金亦能强邀一宿。上海开埠,十里洋场,钗光鬓影,莺燕乱飞的景象,无疑是晚清娼妓业的缩影,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黑暗颓废的标志之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古代妇女的头饰
下一篇:古代建筑民俗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