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歌声如潮的京族哈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0 评论:0

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传统节日。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因此,哈节或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即为歌节。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具体的日期各异,相距甚远,如尾、巫头二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而海边的红坎村则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然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哈节源于这么一个传说。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生活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上苍于是派一位歌仙下凡,以传授歌舞为名,暗中鼓舞人民起来反抗。其歌声委婉动听,听者纷纷仿学,这就是京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来由。后人不忘其功德,尊其为歌祖,称之为歌仙,并兴建“哈亭”。哈节即为纪念她而专门举办的。流传至今,成为京族人民传统的节日。

哈节十分隆重。旧时节前,人们纷纷抓紧完成农活与家务,洒扫庭院,整修一新。并群趋“哈亭”清扫装饰。节前一天,人们将所信奉尊崇之神只迎入亭内,预备次日祭祀。翌日,正式祭祀活动开始。下午3时,开始杀猪宰鸡,祭祀神只与祖先,首重歌仙。祭祀礼毕,全村成年男子以族长、长老为首,依社会地位与权势、财富高下鱼贯而入哈亭,分席而坐,饮酒听歌观舞,贫穷者只能坐在亭外台阶上。妇女因其地位低贱而不准入席,但准旁边“听哈”。唱哈表演形式较为固定,其表演角色通常由三人担任,一“哈哥”(男歌手)专司操琴伴奏,两位 “哈妹”(女歌手)轮流担任主唱。主唱之“哈妹”站于哈亭正中,手持两块小竹板,边敲边唱; 另一个“哈妹”则手持竹制的梆子应和。而“哈哥”持琴弹曲依律伴奏,颇有北方汉族梆子戏、快板之风,却不完全同。男女二重唱加上伴奏,曲调高扬,变奏不一,清越上天,极为动人。“哈歌” 内容极富民族特色,又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因此,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如有情歌、生产劳动歌、民俗歌、宗教歌等。此外,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等也经常演唱,有的成为其保留节目。

与唱哈活动相对应,人们还载歌载舞,跳起京族传统的舞蹈。如“跳天灯”、“跳乐” 等。是时,小伙们配合,姑娘们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体态婀娜,队形变幻多样,由单人舞、双人舞与群舞构成其主体,旁观者与小伙子们为之伴唱喝彩,使姑娘们跳得更来劲。哈节期间,人们还要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附近的汉族、壮族人民也纷纷前来赴会,一些商家也不愿错过这一机会,哈节遂又成为重要集市之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进步,京族人民的哈节内容也逐渐有了变化,如女不入席的男尊女卑之风和以权势财富论席位的旧俗也已革去,民间迷信色彩日趋淡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