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妇女酷爱的荡秋千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3 评论:0

打秋千是我国古代妇女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秋千的活动形式有好几种,最基本的一种是荡秋千,其玩法是在架上悬挂两绳,下系横板,在板上或坐或立,两手握绳,而后摆动身躯,在空中飞荡。一种是纺车秋千,在两个柱架上开孔设置四块横板,呈辐射状,游戏时上面坐四人,先由他人帮助转动,然后利用惯性反复起落,如同纺车转动。还有一种磨秋千,柱架上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游戏时四人各抓一环,绕柱旋转。此外还有磨担秋千,有点类似跷跷板的旋转游戏,横板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

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古今艺术图》说:秋千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之戏”,是一项用来锻炼人的轻捷、矫健的习武活动。春秋时代齐桓公北伐山戎,于是传入中原地区。另一种说法说秋千起源于汉武帝时代,据高无际《秋千赋》称,秋千为汉武帝宫中游戏,本为千秋,取千秋万寿的祝辞,后来才倒读为秋千。说法尽管不一,但说明这项娱乐活动由来已久。秋千之戏到南北朝时传入南方。《荆楚岁时记》记载说: “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到了唐代,荡秋千的活动在清明节前后尤为兴盛,在宫廷和民间都广泛开展。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每年寒食节皇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着彩衣绣裙,登上秋千,上下凌空,体态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高兴入迷,称之为“半仙之戏”,于是长安市民竞相仿效,风靡一时。在唐宋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少关于妇女荡秋千的描写。从诗文中可以看到,唐、宋二代,荡秋千活动在民间是开展得极为普遍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妇女荡秋千的情景尤为细致生动: “话说灯节已过,又早清明将至。吴月娘在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率众姊妹游戏以消春困。先由月娘与孟玉楼打了一回,下来教李瓶儿与潘金莲打,然后玉箫和惠莲两个打立秋千。这惠莲手挽丝绳,身子站得直屡屡的,脚踩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好像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月娘看见,对玉楼、李瓶儿说: ‘你看媳妇子,她倒会打。’”到了清代,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也都竞立秋千架,嬉戏为乐。如《帝京岁时纪胜》、《永平府志》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说在元宵节时,“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到清明节,更是“家家树秋千为戏”。

仕女图 清 焦秉贞

荡秋千之所以会成为古代妇女喜爱的游戏,与妇女生理、体质及这项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又与社会因素有联系。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长期被锁在深闺院落,很少与外界接触。而清明节前后,正是大地回春的时节,气候由寒转暖,妇女们在明媚的春光下,能走出户外,舒展一下身子,自然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一般说来,由于妇女的生理构造和长期社会分工的影响,女性体质与身强力壮的男性不能相比,而荡秋千作为 一种娱乐游戏,形式简便,运动量不大,时间可长可短,所以比较适宜于妇女和儿童参加。妇女们登上秋千,在空中悠然飞荡,既可活动筋骨,促进血脉流通,又能排遣郁闷忧愁,往往在欢快的心情下恢复了体力,增进了身心健康,因而确实是一项寓健身于游戏之中的极好活动,成为广大妇女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打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她们的秋千架有10多米高,两柱顶端上横一梁,系上两股绳,离地面三四十厘米高处,用横板将两绳结住。每逢节日或喜庆,朝鲜族妇女都要聚在一起,进行秋千比赛。以秋千荡起的高度为评分标准,高者为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