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也称“凶礼”,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然而人既死已无法参与此礼,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走完了人生历程后,其他社会成员基于“慎终追远”的观念而举行此礼。脱胎于原始宗教的丧礼,随时代变换而不断丰富其内涵,形式也日趋复杂。周朝时,丧礼已制度化了。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儒典《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士虞礼》等即专述丧葬礼仪,与《礼记》一起为后代的各项丧葬礼仪定下了规范。及至儒术独尊天下,其丧礼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丧葬礼仪。周朝的丧礼极为繁复,有记载的即达18项之多。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定为25项。后经千百年演变,逐步简化为五项,遂成定型模式。主要内容为以下五方面:
一为停尸。 也称 “敛”。 即将尸体停放于规定的地方,除衣换盖殓被。初死者须经 “属纾”,“属纾” 即将绵絮置于口鼻察气绝否,确定气绝方行丧礼。北方人常停尸于地,弥留之际或死后换寿衣。尸体旁点 一灯,置临时牌位,焚烧纸钱,以引死者入黄泉之路。死者头部多朝西向,取上西天之意。古有“含玉”俗,即将米贝或珠玉置于死者口中。二为招魂。也称“复魂”。古有专司招魂仪式者,称 “复者”。《礼记·丧大记》载,属纾之后,复者持死者寿衣登临屋顶,面向北挥衣,同时疾呼死者(男称名,女呼字) 三声: “某人呀,你该回来了!”取其“魂魄”返归衣内,然后将此衣卷起覆盖于死者身上,意为希望死者灵魂从幽阴处归附身体。若是佛门信徒,则面向西方呼叫,祝登极乐世界。复魂后即“哭丧”。哭丧有规定,即“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三为吊丧。即由死者的亲属将死者的生卒时间、祭奠地点、下葬时日、处所,连同其履历、家世与生平事迹写于讣文上,送至亲戚僚友处报丧。汉族多登门报 “凶信”,送讣告,设灵堂,举丧。然后来宾吊丧,主人拜稽颡。家族、亲族按尊卑、长幼穿丧服和守灵,丧家多手持丧杖,俗称 “哭丧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取其不忘根本之意。吊丧期间不食荤菜,禁男女之事。家人服装、家用丝绸制品均改为素色麻制品。四为殡仪。即 “入殓”,又称“大殓”。即移尸入棺。先有所谓“小殓” 者,即洗尸、饰尸后的衣衾裹尸之谓。暂不封棺,至吊唁毕,次日方封棺。上盖下铺都有讲究,与其身分、地位有关。凡父母死,须等在外的儿女到家后才能入棺。其时辰也须占卜后定。入棺时由孝子抱住尸体嚎啕大哭,棺内多放随葬品,亦因贫富而不等,但死者生前所喜爱之物与用过的物件必随葬之。封棺时,亲属守于左右,高喊死者名,此谓“躲钉”。盛殓后,设灵堂,撤殓床,行祭奠之礼(“大敛奠”)。至此,大殓仪式方告结束。从迁尸入棺到宾客拜奠,都属殡仪。五为下葬。又称“送葬”,此乃葬仪的最后程序。从殡到葬有一段间隔,丧家在此期间穿治墓穴、筹备葬礼等。故常停柩于正堂西阶,暂寄在佛教寺院中的也不少。间隔时间因人而异,贵贱有别。周代礼制规定: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汉时缩短,如文帝仅七日。后民间多由丧家自定。将灵柩由殡所送至墓地下葬为“出殡”,亦称 “发引”。出殡当日,亲友前往参加,丧主捧神主牌走在最前面,上路前孝子摔丧盆,“必使粉碎”。旧式葬礼棺前有各种猪羊牲、草龙、铭旗、孝灯、鼓乐队、大牌执事、花车、乐队、和尚道士等开路,灵柩后才是遗属行列与参加葬礼的亲友等。路祭程序也颇繁复,富者出殡排场极大,经过种种仪式,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终于将灵柩送至墓地,众孝子列位嚎啕尽哀,与亲人作最后告别,助葬者将棺椁和各种随葬品放入墓穴,封闭墓门,起土堆坟。至此,安葬仪式结束。
送葬后,还有许多其他礼仪,如祔祭、接三、做七、圆坟、殃祭等。如此繁缛的丧礼,与社会习俗尤其是民间信仰有关,也与中国古代人的人生价值观有关,表示了对逝者的追念与祝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