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繁复多样的气候条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7 评论:0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避不开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从一个方面说,就是努力适应和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以求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中国处于北半球的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也就是说,按纬度差造成的气温差,中华大地可以自南而北分成三个气候带; 若自西而东来看,又可以按 “地高多寒,地低多热” 的地势差造成的气温差,分成三个气候带。这种气候差异,造成中华民族内部经济生活的显着区别。

从横向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小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寒带。这样,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就几乎占有了完备的气候带,南北东西气候繁复多样,造成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经济文化与生活习惯。例如,由于中国东部雨水充沛而西部雨水稀少,就造成了东部为农耕区,西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而同样是农业经济,又因气候关系,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地区为旱地农业区,小麦、粟米是其主要作物; 相应地,以南地区就成为水田农业区,主要作物是稻米。又由于北方气候寒冷,那儿的少数民族就发明出了各种各样御寒办法,诸如用动物皮毛制作厚实暖和的皮袍、皮靴; 用羊毛毡等材料创造避风雪易拆迁的蒙古包;在室内砌土炕或壁炉供冬天取暖用等等。而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由于无酷寒之虞,衣着轻快便利,就有条件将自身装饰得绚丽多彩,各色裙装与裤装应有尽有,像苗族的服饰艺术就尤为突出,以致发展起日后有名的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等工艺艺术。此外,南方温暖而潮湿,那里人们的传统住房就多为俗称吊脚楼的“干栏”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存放农具或作牲口棚。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就表明南方居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发明了具有隔潮作用的“干栏”式建筑。北方寒冷而干燥,那儿人们就可以席地坐卧。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就展现了古代北方人们的穴居生活面貌。同样,在蒙古包里,人们在地而直接铺上毡子和地毯就可以随意坐卧。交通工具也因地制宜。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龙江一带,很久以来,东北赫哲族人就使用狗拉雪橇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元明两代,从乌苏里江到黑龙江下游出海口,远至库页岛之间,设置有许多“狗站”——狗车驿站,以促进地处极寒、积雪长达半年的这一边远地带和内地的沟通。“狗站”在戍守边疆,方便官兵往来,传递政治、军事、经济函件,运送物资,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曾起过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贡嘎雪山

从纵向来看,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已故气象学家竺可桢推断当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一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公元前1100年至西周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寒冷期,江汉曾出现结冰现象。而现代江汉一般年份不结冰。春秋初至公元初为第二个温暖期,主要表现在黄河流域冬天冰期较短,梅树、竹类等亚热带植物在黄河流域有广泛分布。公元前110年黄河瓠子决口,汉武帝伐淇园之竹以堵决口,可见竹子之繁茂。公元初到600年是第二个寒冷期。公元225年魏文帝曾观兵广陵,由于淮河结冰,10万大军的演习不得不取消。这是历史上淮河结冰的第一次记载。晋太和元年(366年)以后,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结冰,冰层之厚可行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公元600年到1000年是第三个温暖期。曲江池畔梅花争奇斗妍,唐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多种梅树,因而得了个“梅妃”的雅称。橘子树在长安也生长良好。公元1000年至1200年是第三个寒冷期。由于气候寒冷,梅树已无法在北方生存。私人庭园里间或有梅,但大多数北方人士已不知其为何物。公元1111年,浩淼太湖居然全部冰封,冰上可以通车,太湖西山的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至杭州的运河冬天结冰坚厚,船工须用铁锤破冰开路。南宋国都杭州终雪期往往延至暮春。公元1200年到1300年气候回升为第四个温暖期。杭州物候已与今日相仿。竹子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又恢复到了唐朝的规模。公元1300年到1900年为第四个寒冷期。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多次结冰。上述四个温暖期总的发展趋势是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四个寒冷期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不但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寒冷程度也越来越大。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除温暖、寒冷的变迁以外,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干燥和湿润的程度也存在变化。总的来说,这些气候现象的变迁,不仅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作物发生变化,甚至还影响到政治、军事进程。前面所述第二个寒冷期对魏晋军队的影响就是 一例。再如,南宋初年,北方女真金兵大举南下,数次越过长江,甚至 一直打到浙东沿海一带。这种长距离的作战正是处在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期的至寒阶段,南方太湖、运河纷纷结冰的寒冷气候,给耐冻而畏暑的北方民族提供了发兵南进的有利自然条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