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对磁现象的研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67 评论:0

一般说来,古人对一类自然现象的巧妙应用往往先于对它本质的正确认识,磁现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据传说,秦阿房宫的殿门就是以磁石制造的,如果有人穿着铁甲或藏着兵器试图入宫的话,就会被大门吸住,这种保安手段简直是匪夷所思。尽管这时人们对磁现象的研究还远未深入下去,但丝毫不影响对它的应用。然而,人类要更大限度地利用 “造化之功”,就必须更深入地追究现象背后的规律。

春秋时期,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工具被广泛使用。可能是在铁矿的开采中,人们认识到了磁石及磁现象的存在。《管子》 中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意思是说在有磁石处的地下,可能就有金属矿石。磁石的 “磁” 是由慈母的“慈”而来的,《吕氏春秋》中说:“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显然,古人把磁石与铁的关系,类比于母亲与儿子的关系。

西汉初期,中国人对磁石性质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淮南子》中说,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铜,更不能吸引瓦。宋代陈显微等人试图对磁现象作出解释,他们从事物内部寻找磁与铁相吸的原因,认为铁与磁石之间“神与气合”,所以能“阴阳相感,隔碍相通”。这种解释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有一定道理,磁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 三铁,铁在磁石的作用下,由于其磁导系数高,也会被感应成一个磁体,因而会被吸引,这大概可以算是“阴阳相感,隔碍相通” 吧。而铜、瓦等物体由于磁导系数较低,不能被感应成强磁体,也就不能被吸引了。

至迟到北宋,制作磁体的人工方法也诞生了。北宋曾公亮在 《武经总要》中就介绍了一种人工磁体:用薄铁片剪成鱼状,长两寸,宽五分,放在炭火当中烧,等到铁片通红,再将它钳出,让鱼尾对准子位(北方),放入水盆中迅速冷却,入水时鱼尾需稍向下,就可以得到人造磁体。曾公亮实际上是介绍了以地球磁场使钢片磁化的方法: 加热是为了使铁片分子活动加剧,更易被磁化; 迅速冷却是为了让铁片的磁性保存下来; 鱼尾对准北方并且稍向下是为了对准地磁极。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记载了用天然磁石磨钢针的人工磁化法,这与曾公亮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但沈括的方法更为方便实用。

沈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从而揭示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如图)。科学史研究者认为,沈括之所以说是 “常微偏东” 可能是由于他的观察比较长期,于是在同一地点发现地磁偏角也是有变化的; 另一种可能是,沈括可能在多个地点进行了观察,而磁偏角大小是因地点而异的。在我国东部,磁偏角只有2~3度,要发现它很不容易,注意到这个角度的变化就更难能可贵了。地磁偏角的发现说明地磁南北极不等于地理南北极,这个发现显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在航海途中,也发现了地磁偏角,而偏角的变化欧洲人是在1634年发现的。

磁石及磁现象的发现,使学者们增加了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研究的深入,使人们对磁现象的应用更加广泛。我国历代对磁的妙用极多,如古代烧瓷器时,常用磁石消除釉水中的铁杂质,古代医生则常用磁石吸取伤口中细小的铁质异物,而指南针的发明甚至为整个人类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地磁偏角示意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3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