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洞居穴处的初民生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4 评论:0

远古时期,人们不会建造房屋,为了躲避猛兽的伤害和风雨的侵袭,古人曾长期过着洞居穴处的生活。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对此也多有描述。《礼记·礼运》说,过去先王没有宫室,冬天居住在挖凿的洞穴里。《易传·系辞》也有关于上古人类穴居野处的描述。《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项峻的《始学篇》,说上古的人类皆穴处。还说当时北方人仍有穴居生活者,这都是初民穴处的遗俗。

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掘了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加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们对远古人类的洞居穴处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大多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住所,当是北京人居住的岩洞。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居住在北京西南龙骨山的天然洞穴里,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18000年前的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山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两部分。上室位于洞内东半部,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8米,在地面的中央还发现有一堆灰烬,表明此处是他们的居室。下室在洞内西半部稍下处,有一垂直陡崖与上室相隔,用来埋葬死者。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过的岩洞,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也有大量发现。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产生为人类定居创造了条件,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人类具备了建造居室的可能。于是,原始人类逐渐离开天然洞穴,为自己建造了居住空间——人工挖掘的洞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有广阔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壁立不易倒塌,便于挖作洞穴。远古的先民在靠近水源、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用石器、木器和骨器营造了自己的栖身场所。新石器时代,穴居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普遍采用的居住方式。穴居的形式有两种:横穴和竖穴。横穴的出现早于竖穴,主要存在于黄土高原地区。人们挖掘横穴时,多取高原的向阳坡,在沟坎断崖上垂直向里,利用黄土的松软和粘性特点,掏挖成拱形的洞穴。这种洞穴容易挖掘,且具有挡风避雨、防暑御寒的作用。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至今广泛居住的窑洞,就是由这种横穴演变而来。考古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横穴遗址,位于山西省石楼县岔沟村附近,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横穴的平面呈方圆形,入口处窄小,室中央设有火塘。考古学家还在内蒙古凉城圆子沟发现了一处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有横穴式的房址28座,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这些横穴按山坡的自然起伏分成五六排,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穴内地面和墙壁上,都涂抹有一层平整的白灰面。竖穴是穴居的另一种居室。同横穴相比,竖穴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多在平原和较宽平的台地上建造而成,由于这种洞穴垂直向下挖掘而成,形如口小腔大的口袋,故考古学界又称之为“袋穴”。这种竖穴居室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磁山遗址和裴李岗遗址的竖穴,其口径多在0.6至1.94米之间,穴深约0.5至1.28米左右。人们在穴内发现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地面上有红烧上的痕迹。有的竖穴在洞内作2层台。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汤泉沟发现的竖穴遗存,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竖穴居室。洞深比人高,穴底一角有火塘,供取暖和烧饭用。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推想,竖穴的上顶部可能是圆锥形,人们在穴口覆盖有树枝和茅草做的顶盖,以防风避雨。穴底竖一立柱支撑顶盖,兼有进出洞穴的阶梯功能。

山顶洞外景

穴居是人类住居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居室虽能挡风避雨、便于营造,但空间太小、出入不便,又容易灌入雨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家庭成员的增多,穴居已不能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逐渐出现了半穴居式的建筑,进而又发展为地上建筑等新的居室形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