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登高的重阳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6 评论:0

每至农历九月初九日,金风送爽,红叶飘飘,人们纷纷出门远足,登高望远,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之说,源出《易经》“以阳爻为九”之说。《易经》以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为阳数,而以“九”为阳之极,九月九日,双阳重叠,故谓“重阳”。九为最大的个位数,又与“久”谐音,故被人们视为吉利之日。汉时,过重阳节的习俗已渐渐流行。

重阳节风俗甚多,各地主要流行的为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蒸糕等。唐代诗人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见,重阳习俗早已流传。登高由来,一说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高台,每至重阳,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由此出。又一说出自梁代吴均《续齐谐记》: 东汉时汝南瘟疫流行,桓景父母双亡,至为痛心,访仙求道,为民驱魔,拜名道费长房为师。某日,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你家将面临灾难,避灾办法是,让家人做彩袋,内装茱萸,系于肩上,然后远出登高,饮菊花酒,方可免此难。桓景听后照办,九月九日携家人外出登高,归来后,见家中鸡犬猪羊皆死,方知是代人而死。自此,重阳登高远足避灾之俗便流传开了。人们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登高远望,放足山林,呼吸新鲜空气,可一洗酷暑之闷气、健体益肺; 赏菊插萸,饮酒作诗,也是有益身心的好事。古人登高之时,只见茫茫云海,却难见故人,思亲之情,油然而生。登高诗中思亲念友之作甚多,大概与此有关吧。近代以来的城市居民仍袭此俗。身处闹市无山可登的市民则登人工高楼。重阳节时纷纷扶老携幼,登上楼顶,俯瞰市区街景,眺望四野风物,倒也别有情趣。重阳吃糕也是一俗,唐已盛行。有人认为吃重阳糕与重阳登高有关,“糕” 与 “高” 谐音,是日无法登高之人于心不甘,遂以重阳糕代之。也有另一种祝福之说,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曰: “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 ‘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 重阳吃蟹赏菊又为人人向往之佳事。《红楼梦》 中贾宝玉等人曾在大观园中吃蟹赏玩。其实,不仅贵族有此雅好,一般平民也有此俗兴。秋风一刮,蟹爪硬了,膏黄肉厚,大啖一顿,实为口福。

盆菊幽赏图 明 沈周

重阳时节万花凋零,惟有菊花傲然挺立,千姿百态,品种上百,赏菊遂又成一大乐事。清代王韬在《瀛壖杂志》中写了设于豫园萃秀堂外的菊花会之景状,“瘦石疏苔,曲廊小榭,已觉萧然有秋意。绕湖石折而东北,境地开朗,遥见菊影婆娑,毕呈眼底。循回栏而入,则万卉齐花,高低疏密,罗列堂前,棐几湘帘,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致,争奇斗胜”。对菊花的超群品格作了生动描述。重阳节要接已嫁之女回家过节,少妇常携儿带女回娘家,与父母团圆,一叙家常,故重阳节又称为“女儿节”,是日女性唱主角。而近年来,重阳节又被定为 “老人节”,概因九九重阳为阳之极,象征长寿。这个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1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地位与服饰
下一篇:氐和羌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