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大臣善恶的谥法制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5 评论:0

中国古代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鸿儒、名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褒贬善恶的称号,叫做谥号。如何给予谥号的规定,就是谥法。中国历代都很重视赐谥和谥法,因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赐谥而显出尊卑,只有统治集团的上层和有奇勋、高节的人才有谥号; 另一方面又可以奖善惩恶,人人喜得美谥而怕得恶谥,有利于维护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据一些专家研究,死后给以谥号的制度约在西周后期才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死后起谥号的风气特别盛行。秦始皇为禁止后人议论,下令废除谥法,皇帝称呼由始皇、二世直至万世。西汉初年,谥法制度恢复,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谥法制度规定谥号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约可分为三种: 一是表彰功绩、赞扬德行的美谥,如“文”、“武”、“宣”、“成” 等; 二是批评劣迹、责备悖乱的恶谥,如“灵”、“厉”、“幽”、“炀” 等; 三是寄以同情、表示思念的平谥,如“哀”、“怀”、“悼”、“愍”等。古代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秦穆公、楚庄王,其中间一字便是谥号。到战国时期,出现用两字为谥者,如周威烈王、楚顷襄王、赵武灵王、秦惠文王,其中间两字都是谥号。唐代以后帝王谥号所用字数更加增多,如李世民,初谥为“文皇帝”,后改为“文武大圣广孝皇帝”。此例一开,越发不可收拾。明代朱元璋谥号有21字,清乾隆皇帝达23字。古代帝王还在谥号前加庙号。从汉代起,许多朝的第一个皇帝称太祖或高祖,以后的嗣君称太宗、高宗等。。

沈阳故宫太庙中供奉的努尔哈赤神位

努尔哈赤累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赐谥的仪式历来都十分讲究。如皇帝的谥号一般先由礼官议定,在继位皇帝的参与下,由最尊的大臣在圜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皇后的谥号也须由礼官议定,在宗庙赐予。皇后原跟皇帝谥,如刘邦谥高皇帝,吕雉就谥高皇后; 汉宣帝后,皇后也开始有谥,置于帝谥之后。如晋武帝皇后杨氏,称武元皇后。后妃谥号至后代字数也越来越多,清慈禧太后谥号就有19字。公主的谥号也起始于西汉,一般置于所封郡国名称后,如唐高祖女儿赐号 “平阳昭公主”。文武百官的赐谥程序是,先由子孙或佐僚提出赐名要求,经皇帝同意,交由礼官议谥号,报经皇帝批准,再派专员参加丧礼,宣读公布谥号。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名目。追谥是给死了很久的人赠谥号,如明代追谥宋朝文天祥为忠烈公; 加谥是在原有的谥号上加谥号,如历代都有给孔子加谥号者; 改谥是改变谥号,如唐朝陈叔达初谥后,因大臣驳议而改其谥; 夺谥是撤销谥号,如明代张居正本谥文忠,后为政敌弹劾而遭掘墓鞭尸,并被夺去谥号。古代的谥号与死者生前的行为并不一定相称,由于种种人事关系,往往有溢美或加恶之词,甚至颠倒是非。如陷害岳飞的秦桧,死后被谥为 “忠献”,50多年后才改谥为 “缪丑”。

有关谥法的论着,在先秦时代有《逸周书·谥法解》,该书是战国时期的儒生总结西周以来的谥法实践撰成,假托周公所着,以行于世。后世论述谥法的着作,以宋代苏洵的《谥法》和郑樵的《通志·谥略》 为比较详备,影响较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4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鞑靼
下一篇:傣族的小乘佛教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