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从雕版到活字印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3 评论:0

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最早使用印刷术的正是中国。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可分为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大约出现在隋朝,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这种印刷术与摹拓石碑相似,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版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得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版相贴,雕刻者用刻刀将版面上没有字的部分削去,便得到了与原稿左右相反的阳文,就如同印章上的阳文一样。用刷子将墨刷在版面上,再上纸,轻轻拂拭,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字迹。用这个方法,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刻在若干块版上,再一页页印刷,将每页对折,用线装订成册,就得到了一部印刷品。本世纪初,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印刷于公元868年的一本唐代刻印的《金刚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该书图文并茂,墨色均匀,印刷水平很高。唐代以后,历代经典大都是用雕版术印刷的,五代时曾刻印儒家经典130册,历时22年;宋代初年刻印《大藏经》时共用雕版13万块,历时12年。

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种方法缺点也很明显。刻版费力、费时、费料,一本巨着印刷周期得花费几年乃至十几年; 大批书版的存放亦非易事; 而且,若原版有误,要修改错误之处很不方便。北宋的平民发明家毕昇(沈括称他为“布衣”)总结前人的印刷经验,并反复试验,终于在庆历年间(1041~1048)创造出了泥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包括制活字、排版、印刷三个主要步骤。具体的做法是: 川胶泥(黏土)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阳字,用火烧锻,使之如同瓷一样坚硬。将活字按韵分放,以便拣用。排字时,用一块带框的铁版作底,放上一层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再将泥活字拣出,一个个地排在框内。排满后用火烤使松脂等化开,再用平板将一个版面的泥活字压平,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版上了。印刷完毕,可将铁版再加热,松脂、蜡化开便可将活字取下放回。活字术印书如果只印两三册,就未免是杀鸡用牛刀了,但如果印刷数量大,它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原理一直运用在铅字印刷中。

大随求陀罗尼曼陀罗图

北宋雕版印刷。图形文字繁而不杂,显示了相当高的印制水平。

元代着名学者王祯在泥活字的基础上,成功地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元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印刷了他自己编写的《旌德县志》,约60000多字,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印了100部。他用木坯取代土坯制活字,解决了泥活字易碎的问题; 又用木版代替了铁版,排版时用竹片将每行字夹牢,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这样毕昇的活字固定与取下的工艺也被简化了。王祯在印刷方面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转轮排字架是一个由转盘和竖轴构成的机械,轮盘面上按音韵置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只需转动轮盘,便可使字就人,无需人起身寻字。这是对活字印刷术的又一重要改进。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趣的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其他地方后,其他国家人民对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印刷术的进步。如明代我国出现的铜活字最早就是由朝鲜人在木活字基础上首先创制的,西方人的铅字在清末回到了活字印刷术的故乡,更使中国的印刷术实现了近代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