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从“夸父逐日”看先民的行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0 评论:0

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一位叫夸父的勇士,因与太阳赛跑而被烤得口干舌燥。为了解渴,他喝干了渭河和黄河的水还不够,又想去北方的大泽找水,结果没有来得及赶到便在中途渴死了。夸父死后,留下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叫做“邓林”。又据传说,夏代以善射闻名的后羿死在“桃棓”这个地方。“棓”就是“大拐杖”的意思,“桃棓”就是“桃木作的大拐杖”。为什么这两则传说都涉及拐杖呢?它其实反映了上古先民的行俗。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很小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活动。后来,为了采集、打猎和与氏族联络,逐渐越走越远。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便能够到百里之外的渤海岸边(那时的渤海较现在距北京近)捡回贝壳,做成项链,打扮自己。但是,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外出远行,全靠徒步奔波,即使到了夏商时代,绝大多数人依旧如此。那时几乎没有什么道路,草棘茂盛,虫兽出没,许多出行者往往手持木棒(即后来的拐杖)以拨草驱兽探路,拐杖就成了最古老、最简单、最倚重的交通工具。并且,当时敢于涉远历险者大多胆识超群,能力出众,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容易受到崇拜尊敬而被推举为氏族首领,拐杖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便是夸父、后羿传说中之所以都涉及拐杖的原因。

夸父逐日

上古先民外行时,除了手持拐杖,有时还携带一些简单的旅途用品,例如橐、囊之类的东西。橐、囊都是指口袋,或大或小,或无底而两头捆束,或有底而一头缚起,并无严格区分。携带的方式或头顶,或手提,或背驮,不拘一格,总以方便省力为原则。

那时的人们把出远门看成一件大事,既劳累又危险,甚至生命都难以保障,便经常占卜以测吉凶,祭祀以求平安。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占卜的内容很广泛,从天气预报到道路选择,名目繁多。例如有一片甲骨文讲的是商王武丁命师到右师去视察,占卜出现两种兆象,一是旅途顺利,一是旅途凶险,结果26天后师在途中遇难身亡。又如《周易·需卦》中有“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的记载,是说旅途中身陷沼泽又碰到强盗,或投宿时被坏人抢劫打伤。至于祭祀的具体情形,因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但大约到汉代民间依然有春秋时节祭路神的习俗。唐代大学问家颜师古说,路神名累祖,由于喜好远游而死,后人于是立其为神。这当然是传说,未必可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