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瓷器与中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2 评论:0

我国的瓷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质地精美。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以“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赞誉瓷器的神韵。许多国家都将中国瓷器当作异宝,古代欧洲萨克森国王曾用四队近卫军,换取邻国的12只中国花瓶。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有着众多伟大发明和珍贵物产的中国,却因瓷器而被西方人称为 “瓷器” ——China。

中国古代瓷器在长期发展中,经历了由陶器到瓷器,从青瓷、白瓷到彩瓷的发展阶段。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意识地把黏土加水和成泥,塑成一定的形状,用火烧成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高岭土(瓷土)为原料烧成的白陶。商代时,釉也被人们发现了,釉是一种矽酸盐,涂在陶坯表面,经过烧炼就会变得像玻璃一样光洁牢固。高岭土的采用、釉的发现和烧制技术的提高,使瓷器的诞生成为可能。

瓷器制作必须以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及正长石、石英为原料,表面要敷釉,烧制的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高温使得坯料在烧制过程中形成较好的液相,因此冷却后的质地要比陶器紧密、细致许多,不易透水,敲击时声音清脆。中国人制作瓷器的历史最远可上溯至殷商时代。早期的瓷器仍带有一些不成熟的特征,如铁的含量较高,众所周知,如果铁的含量超过5%,烧制出的瓷器会呈褐色甚至黑色。至汉代时,古代制瓷技术已渐趋成熟。到了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浙江绍兴、余姚一带为中心的“越窑”能产出胎质细腻、釉色均匀的青瓷,前面提到的陆龟蒙诗句形容的正是青瓷的色泽。这种带有美丽釉质的青瓷器的制造需要高超的工艺,火候把握必须分毫不差,严格控制温度和风量,使窑中燃烧不太充分,以使釉中少量铁元素生成氧化亚铁,从而形成青色。青瓷与白瓷一起构成了唐代瓷器的主流。唐代白瓷产自河北的“邢窑”,这种瓷器似银类雪,产量较大,与越窑青瓷齐名。

宋代是我国制瓷技术的高峰时期,当时有定窑、汝窑、官窑、龙泉窑、钧窑等五大名窑。这些瓷器名窑在工艺流程上更加成熟,分工上趋于专门化,装饰技术巧妙,所产瓷器风格独特。当时,浙江龙泉窑依山而建,一窑可烧瓷器20000~25000件。龙泉青瓷向有“薄如纸、明如镜、青如玉、声如磬”的美誉。河南的钧窑将铜掺在釉料中,经过烧制釉产生化学变化,能生产出紫红色的彩釉瓷器,打破了以往青瓷、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明清时,景德镇成了全国的产瓷中心。景德镇从唐代就开始产瓷,1958年在景德镇胜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烧成温度达1200摄氏度,瓷白度达70%以上,与现代高级细瓷相差无几,难怪唐代景德镇的瓷器被誉为“假玉器”。北宋时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元代更在景德镇设立了官方机构——瓷局,明代时景德镇成了“天下窑器所聚”之地。景德镇的祭红、斗彩、五彩、粉彩等均为举世闻名的彩瓷,而其中的宣德窑所产的青瓷更被人们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陶瓷制作

采自清唐英《陶冶图编次》。

中国瓷器在唐代时,就与茶叶、丝绸一起通过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以后历代均作为重要的商品行销世界。宋代时,我国的制瓷技术传到了波斯,后来又传入土耳其、埃及。1470年,意大利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中国制瓷法,从此,欧洲人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学会了 “渔”。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