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的天文进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9 评论:0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显着的“官方”性质,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出于各自的需要,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与研究。据《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天文学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天文理论及观测的进步是很有益的。这期间最重要的天文学进步包括: 一、天文观测的系统化、数量化,二、一批行星、恒星天文现象的发现。

《晋书》提及的各诸侯国天文学家中,最为有名的是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甘德和石申夫(石申),即所谓“甘石二家”。石申着有重要的天文着作《天文》8卷,甘德着有《天文星占》8卷。这些原着虽已佚失,但从《史记》、《汉书》和《开元占经》等书中,还可以大概了解甘、石两家所确定的恒星体系(星官系统)。该体系经三国陈卓等人的补充整理,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这个系统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之后,仍在起作用。石申等人还给出了二十八宿距度及大量恒星位置坐标等数据。这表明石申时代(公元前4世纪)我国天文观测已经全面走向系统化、数量化。

大量具体的天文现象、重要的天文数据也在春秋战国之际为人们所掌握。行星逆行现象就是那时发现的。《汉书·天文志》载:古代历法中五星(水、金、火、土、木五大行星)运行均只有顺行,而甘德与石申的着作却指出荧惑(火星)、太白(金星)有逆行现象。五星向前的视运动(以恒星星座为背景)的自西向东运动叫顺行,而自东向西的视运动则是逆行。《开元占经》里说:甘德与石申均认为行星逆行呈弧形,就像勾状或“已”字形。从古代乃至近代的行星运行实际轨迹图看,这种描述是相当确切的。甘、石二星家还测定了木星的恒星周期(以恒星为背景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实际为11.86年),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实际为1.88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观测者们对于某些特殊天文现象的观测也甚有成就。仅《春秋》一书中就记载了37次日食,经研究证明,其中绝大部分记载是可靠的。《春秋·庄公七年》记载了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天琴座流星雨的现象。《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我国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这些宝贵的记录甚至对现代天文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战国时期,人们还积累了许多关于彗星的知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战国时的彗星图形29幅。从这些图形看,彗星的尾巴有宽有窄,有长有短,彗星的发散条数也多少不一,彗星的头部画成圆形,有的圆形中心又有一个圆圈或圆点,这可能意味着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了彗核的存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察是何等精细。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天象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