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船民的水上之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52 评论:0

船是船民和渔民的水上之家,也是其生产和交通的工具。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渔猎生活。船是他们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发明、创造的。洪水泛滥成灾的时候,人们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树木就可获生,促使人们认识到木头的浮力,进而去制造“独木舟”。人们积极创制舟船的根本动因是为获得鱼、虾、贝类等食物。火和石器的使用,也为人们制造舟船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古代典籍 《淮南子》等书说,古人见到落叶、有空隙的木头漂浮在水面,受到很大启发,知道了制造舟船。本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发掘出5支木桨,其中一支的残长62.4厘米,残宽10.8厘米; 另一支残长92厘米,残宽9厘米。由河姆渡村出土的木桨可以推断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会制造船只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船只的制作日趋复杂,式样也日多,用途也各不相同。有了渔船、航船、战船等的区别。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一些生活在江河湖海附近的劳动人民,或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或长期从事运输事业,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漂泊无定所,船只也就成了他们的水上之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促成其形成了独特的船家生活习俗。

过去,江苏太湖一带的人民多是世代以船为家的湖上人家。太湖的渔船很多,大小不等。其中,罛船的造型最大,俗称“六桅船”,也叫“六扇头”,是以前太湖捕捞渔船中最大的一种。船长约24米,面宽约5米,落舱深3米多。中立三大桅,一支15.6米;两支15米高;一支提头桅,高约10米,两支梢桅,各高6.7米。这种船不能靠岸和入港,渔民们进出陆地另乘小舟。太湖地区流行着一首有关罛船的竹枝词,其中有这样几句:“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反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言罛船万解宽……”渔船的甲板上有一横板舱,是全船最敞亮的舱室。渔家在这里吃饭、聊天、待客和举行婚嫁喜庆等活动。船上的厨房,又叫作“火舱”。火舱内有炉灶,炉灶是搪了泥的大陶缸,四周围护的是木头框架,磨得油光锃亮。渔船最怕失火,尽管在炉口砌了土台,每次做饭时还要有专人烧火。此外,渔民们还在门楣上刻写玉帝、王母、如来、观音八字,表示请来了佑护的诸神。船头船尾还常摆放着七八个盆景,种着葱和万年青等物。逢年过节时,盆里还要插上小红旗等物,装饰得喜气洋洋。渔汛到来时,渔民们日夜作业,常常半个多月不靠岸。这时,几盆万年青,可给单调的湖上生活带来一些乐趣,调节一下心情。当蔬菜吃完了时,拔几根鲜葱烧鲜鱼,也会令人胃口大开。

山东济宁南部的微山湖里,也有众多的渔民世居水上。一条船,既是全家人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在。从出生到老死,一辈子都在船上。他们称自己的住船为“连家船”。白天,渔民驾船在蓝天碧水之间作业奔波;入夜,众多渔船聚拢一起休憩过夜。波光粼粼,渔火点点,俨然是一个水上村庄。聚在一起的连家船,被称为“船帮”。船帮有多种类型。“枪帮”以猎取野鸭为业,每家一条连家船,几条大抬杆鸭枪,另有专门猎鸭的小船。白天,他们或在连家船上休息,或赶集卖鸭,夜晚才出猎于苇丛蒲草之间。“罱帮”是以罱网捕鱼的渔民。一家一只小船,一副罱网,是湖中的清贫之家。他们的小船排成形如雁阵的队列,用罱杆敲击船舷,驱鱼入网。为了整齐船队,协调行动,必须唱嘹亮的渔歌。“网帮”,湖中的中产之家。每家不仅有较大的连家船,还都附带几只小子船。其捕鱼手段也多种多样,下箔、下长、下钩、扳罾、下漫篮、下丝网、下须笼等不 一而足。网帮及其捕鱼方式是微山湖渔民中的典型。“大船帮”的渔船多在4米以上,汛期用拖网捕鱼,枯水季节以船装载货物沿运河到各地从事商贸和运输,收入颇丰。连家船上的渔民,随着人口的增加,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用多年的积蓄为儿子造一条新船。儿子就在这条新船上娶妻生子,建立新的家庭。家庭贫穷的渔民,置办不起新船的,只好几代人生活在一条船上。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对船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形成了世代相沿的渔家船俗。

盛世滋生图(局部) 清 徐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8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