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船舶制造中的多项创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6 评论:0

船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历史十分悠久。《易·系辞》中有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传说,在河姆渡遗址和距今5000年的钱山漾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质的桨,可见在新石器时代船及船的推进技术都已被人们所掌握。

我国古代的船一般是木制的,木船的类型很多,最为普通的类型是沙船,它呈平底,方头方尾,船体宽大,多桅多帆,所以稳定性好,航速快,不怕搁浅。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动船只200多艘,共载2万余人,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20多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郑和乘坐的宝船就是沙船,该船长达约138米,舵杆长11米左右,有12张帆,是当时最大的船只。另一种着名的船型是福船,这是一种尖底海船,舟身高大,底尖而上阔,首尾高耸。用于作战的福船两边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石压舱,由于底部很重,全船重心偏下,故虽然船底很尖,稳定性仍很好;第二层住士兵;第三层为航行操作的地方; 第四层供作战。由于船身高、吃水深、载重大,所以特别适于航海作战。古称“海舟以福建为上”。另外,我国还发明了类似于现代船舶的车船(亦称“水车船”)。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时的荆南节度使李皋“常运用巧思为战舰,挟两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这种“两轮蹈之”的战舰上面的轮子装在船的两边,用脚踏动,就能划水前进。后来,车船上的轮子不再局限于两个,有时可多达数10个。宋朝将领韩世忠在长江中与金兵作战时,也曾使用过“飞轮八楫”的车船。宋代曾造过长约110米、宽约12.6米、高约22米的大型车船,每船可容士兵近千人。近代的轮船开始时也是以船两边的轮子划水前进的,只不过驱动轮子的不是人,而是蒸汽机。

在船舶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人还创造出一系列配套的设备和技术,舵、橹、水密隔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几项。我国早期船的航行是利用篙和桨来控制方向的,后来桨按职能分为两类,一类专管划进,另一类专管方向。控制方向的桨就是舵的雏形(被称为舵桨)。大约在东汉时期,真正的舵出现了。舵刚出现时是像舵桨一样斜伸出船尾的,后来人们将舵垂直插入水中,舵面上装有向上的舵杆,于是就出现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垂直舵。古人还发明过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上许多孔,转舵时较为省力。橹的出现早于舵而晚于桨,它的外形与桨相似,但橹较大且有固定的支点及橹担绳。用手摇绳,使橹左右摇摆,如同鱼摇尾一样,就会在船的前后形成压力差,使船前进。桨只能间歇划水,而橹是左右连续划水,所以效率可达桨的3倍。橹的摇动又远比划桨省力,连妇女、老人都可使用它。水密隔舱更是造船及航运技术的一个重大创新,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板将整个船舱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如果船不幸进水,水 一般只能进入某 一两个隔舱,整个船只仍能保持相当大的排水量,为人们抢修或靠岸赢得时间。隔板的设置,还可增加船的整体强度。1974年,福建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质福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该船共有13个水密隔舱。在韩国出土的元代中国海船也有8个水密隔舱。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唐代时从海上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都要在中途改乘大而可靠的中国船; 郑和下西洋非但比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要早一个世纪左右,规模也百倍于他们。马可·波罗、富兰克林等许多人都曾为中国古代的船舶所折服。中国的许多船舶制造及航运技术至今仍在以新的形式为人类造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