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传统饮食中的养生之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0 评论:0

我国的传统食俗中有不少养生之道。先辈们认为,饮食的讲究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与长寿。为此,他们提出了许多的养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他们强调饮食有节,不宜贪吃。孔子说过 “君子食无求饱。”墨子也说:“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 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芳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意思是说,饮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汲取营养,应适可而止。对此,《吕氏春秋》 中讲得更直截了当:“食能以时,身心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之五藏之葆。”这种饮食以时、饥饱适中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先人强调,如果一味地贪吃,会闹出生命危险的,所以吃饭以七分饱为宜。

中国传统的食俗还主张食物的清淡,薄滋味。《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是说,长时期的大鱼大肉,足使人生大疔,就像拿着虚空的器皿接受东西一样地容易。实际上,古人的主张薄滋味,包括有好几层意思,倾向于吃素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菜蔬为天地所生,最近于自然,“脍不如肉,肉不如蔬”。反对厚味,又是一层,认为厚味对身体没什么好处。先贤又总结道:“味过于酸,肝气以浸,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饥,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阻滞,精神乃央。”对厚味的危害,归纳得相当仔细。在他们看来,厚味对肝、脾、胃、肾、心,乃至精神,无一好处。所以,饮食还是应该返朴归真,淡味是百味之首。由这一思想出发,先贤还提出少饮酒、茶的问题。他们认为,稍许喝酒,有益健康,多则有百弊无一利。《养生要集》陈述云: “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之,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对酒的利弊作了相当辩证的分析。关于这个问题,李时珍就强调过喝少量的酒,可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喝多了,轻则“致疾败行”,重则“丧躯殒命”。喝茶也如此。少 一点,可以兴奋神经,驱除疲劳; 多了,就有害心脏,或整夜失眠。

《饮膳正要》插图

关于养生的理论,传统的食俗中还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气味合而服以补精益气”的思想,这都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五谷为养”,就是认为稻、麦、黍、大豆等基本的主食品,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从现有的营养学观点看,这是合乎营养原则的主张,五谷足以提供人们日常所需要的能量和蛋白质。所谓“五畜为益”,就是适当地摄取肉乳蛋类荤食品。量若适当,对人体则有补益,过量就不好了。所谓“五菜为充”,就是多吃各种蔬菜。从今天的科学分析看,多吃蔬菜的意义相当大。因为蔬菜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中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各类果胶,木质素、纤维素和各类活性物质。所谓的 “五果为助”,就是多吃水果和干果,这对维护人类机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有莫大的好处。由此,先人还提出“谨和五味”的问题,就是说,要“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反对偏食,务使各种营养互为补充。总之,中国传统饮食中着重提出的这些原则,对人的健康长寿,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