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采菇人的敬香菇神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8 评论:0

采菇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生产方式,它来自于自然采集的经济古俗。香菇,又叫香蕈,产于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一些地区的深山老林之中。采菇人一般都是农民,乘农闲时间上山采菇。在长期的采菇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生产习俗,敬香菇神俗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吴老三是采香菇的创始人。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以后,广征佳肴美味,处州的吴老三把香菇作为贡品进呈皇帝,受到赞赏。香菇被列为上等佳品,吴老三也被封赐为“羹食公侯”。后世的采菇人便敬奉吴老三为香菇神,尊称为“吴三公”。乡间的采菇人多在村口建造吴三公殿,又称菇神殿,作为祭祀敬拜香菇神的场所。采菇人还在深山老林的菇棚里设香菇神位,以便在采菇过程中,敬拜吴三公,祈求香菇神的保佑。每年秋收以后,按照惯例,菇民们都有进行“洗谷浴”的习俗。这一天,菇民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做麻米糍饼。菇民的母亲和妻子在这一天都要吃素沐浴,浴后带着猪肉、麻米糍饼和家酿好酒到村口的菇神殿去向菇神吴三公敬香,祈求吴三公保佑亲人进山平安,香菇丰收。采菇人离家进山的前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在一起吃一顿告别饭,这顿饭多由家中长者主持。开饭之前,长者点燃香烛、提酒举杯,上对“皇天”,下对“后土”,泼酒祷告,祈求皇天后土和各位神灵保佑。祷告完毕,长者举刀将席上的全鸡腿子一刀割断,交给进山的采菇人,留着路上吃。长者在割鸡腿时,下刀要快,一刀即断,否则出门不吉利,香菇也不会丰收。采菇人进山要选择三、六、九的吉日良辰。进山之前,还要到菇神殿,祈求吴三公保佑进山后的人身安全、采菇顺利。浙江庆元县的采菇人在进山之前,要到县城的吴三公殿和拱瑞堂两个庙宇祈祷许愿,并礼请二庙的神佛入股种菇。菇事结束以后,菇民们要如实地将当初许愿的神佛股资送到两个庙内,并在神佛前点燃香烛、供奉祭品、磕头礼拜,感谢神佛的保佑。神佛股资由两个庙里的和尚代为收取,作为庙堂的开支之用。

菇民们上山时都带有几十个麻米糍饼,每顿饭吃一个即饱。吃麻米糍饼的时候,捡些柴禾,用火烤热,即可食用。进山途中,采菇人夜不宿店,只住庙堂、凉亭,名之“清静”。采菇人进山后,先寻找能生长香菇的树木,在附近搭棚砌灶。香菇棚内先设有吴三公的神位,菇民就此安家。安家后,采菇人在能生长香菇的树木上砍好树花,使其能存雨水,以便树段早腐生菌。种菇期间,每逢初一、十五,采菇人都要用熟猪肉、木龟干、老酒等物敬奉香菇神。此外,采菇人对山魈庵也要进香,但不供酒肉。山魈庵多在离菇棚一里多的山岙口处,以三块巨石叠成。为了不让山魈知道采菇人的活动,他们还有一套暗语,用以在香菇棚里通话。这些暗语俗称“菇山话”。如菇棚叫“香老寮”,香菇叫“香老”,老酒叫“黄汤”,吃饭叫“戽添”,柴刀叫“弯”,睡觉叫“倒席”,看山叫“乃山”,回家叫“落棚”等等。在菇事过程中,还有许多禁忌,如上山砍树,不许讲不吉利的话;手脚受伤不要大喊大叫,以免山神鬼怪听去等。采菇人在准备回家时,一般要在远离香菇棚的地方商谈回家的日期和行程,不能表露出回家的迹象。采菇人在回家时,通常在黎明起身,相伴下山但互不说话,也不许回头看菇棚。等走出菇山五里路后,大家才可交谈,俗认为怕山神鬼怪知道后追赶,实则怕谈话泄密遭歹人暗害。浙江庆元县的采菇人在回家途中,还要购买一种小饼,到家的当天晚上,把小饼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这种小饼俗称“菇山饼”。龙泉县的采菇人回家途中,要购买猪肉、鱼鲞、香烛、鞭炮、香烟、糖果等物,一进村口,先到菇神殿,点香燃烛,跪拜吴三公,感谢菇神的保佑。然后鸣放鞭炮,庆贺平安归来和香菇丰收。村民们闻声赶来,拱手道贺。采菇人一边向大家致谢,一边向大家分发香烟、糖果等物。

总之,采菇受到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进入深山老林又有着极大的危险性,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采菇人只有去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便形成了敬香菇神俗。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