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金瓶梅》里记载的“钱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93 评论:0

“钱铺”这一名词最早出现是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此书第九十三回写道:“这冯金宝收泪道;‘昨日听见陈三儿说,你在这里开钱铺,要见你一见,不期今日会见一面,可不想杀我也。’”其中还提到寺观僧道,说因收进不少施舍的钱米,便将吃用不了的多余钱粮,在码头上开设钱米铺。

“钱铺”的前身,是唐时的“柜坊”。所谓柜坊,就是存放保管他人钱财的地方。商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流通,而按照传统习惯把钱财埋藏于地下,或者把大量钱财带在身边,都是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的事,因此,在商业繁盛的都市,根据商业社会的要求,代商人存放保管钱财的柜坊业便应运而生了。柜坊中有很多柜,有的是木制的,也有金属制的,把他人寄存的钱财与贵重物品放在里面,并加上锁。存款者可以开列支票一样的帖子去支钱物。柜坊的营业者收取保管费,也赚取代人出卖贵重物品的回扣。

到了宋代,柜坊逐渐丧失了本来的职能,变成赌场及不法分子的巢窟。进入元代以后,腐败堕落的柜坊便消亡了。而宋代似乎有“寄附铺”、“寄库”在发挥原来属于柜坊的职能。《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中写到,武松道:“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明代嘉靖年间,正是当局大开铸炉之后,钱的数量与种类很多,光制钱就有金背、火漆、镟边等的区别,兑换业因此获得了发达的机遇。唐宋时的金银铺,除打造器饰外,曾兼营一些买卖金银的副业。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因四川铜钱价高,曾有商贾专以铜钱入川交换铁钱;淳化间荆湖岭南一带要用大钱纳税,就有商贾用大钱一枚换易小钱二三枚的,甚至还有官吏将俸禄兑换取利的。

至明代正统年间,“大明宝钞”跌价,用银禁令实际废弛,随之兴起的私铸钱在重量和成色上的杂乱无章导致了白银和制钱价格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经常浮动,于是从事兑换的人也多起来了。一些勋戚权贵之家,霸占关厢渡口桥梁水陂,开设铺店,停勒客货,抽要柴薪,也做些收买新钱、好钱,贩卖钞贯的勾当,朝廷尽管屡有禁令,却也无可奈何。万历五年(1577年),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以市镇中殷实之家充任,随其资金多少,向官府买钱,以通交易。《狯园》中“常熟城中居民开钱肆于焦家桥侧”,《隔帘花影》中“在河下开了酒饭店,又卖青布、开钱庄”,《云间据目抄》中“投靠势豪,广开兑店”,都反映了那时钱业兴旺的事实。至明朝末年,钱铺名称正式被钱庄所代替,已经逐步具备近代金融机构的功能。而众多的小规模兑钱铺,虽然在废铜、私铸与兑钱中获利,且相当活跃,但毕竟不能与钱庄相比。不过中国的钱庄与欧洲同期兴起的银行业相比,则又呈现发育不良的状态。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养成的中国人的喜爱窖藏的民族习性,一直影响着存款业务的进展。经营项目最大的主要是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业务,汇兑则操纵于官府。崇祯十六年(1643年),令户部派人办理汇兑业务,一面奖励兑银多者,一面禁止官吏舞弊营私,目的显然在于借机获得现款,支持当时浩繁庞大的军费开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