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沙漠之舟”和 “高原之舟”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9 评论:0

“沙漠之舟” 是对骆驼的誉称。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沙漠戈壁,绵延纵横,回、汉等各族人民均以骆驼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这是因为,它身躯高大,体格强健,性情温顺,可驮货,可骑乘,可拉车,善于负重致远。更重要的是,它有忍耐饥渴的能力。骆驼的背上长着一个或两个驼峰,驼峰内都是胶质脂肪,当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时,胶质脂肪便会氧化分解成营养和水分,据估计,这些脂肪最多大约可分解成三四十升水。骆驼的胃分三室,第一室附生二三十个水脬,具有贮水功能。骆驼的血液有抗脱水的特殊能力,它可以十几天不喝水,一个月不吃东西,只靠舔地上的盐斑生存。此外,骆驼的脚掌生有厚厚的肉垫,尤其适宜在松软的沙漠中行走; 它的眼睛是重睑,长有长长的睫毛,且耳朵里布满短毛,鼻孔可以任意开合,这些都保护它免遭尘沙的袭击。骆驼视觉敏锐,嗅觉灵敏,能够从很远的地方发现水源,跟着它就一定会找到绿洲。所以,即使在交通已经较发达的今天,骆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运输工具。其实,不仅可以在沙漠中见到它的身影,50年前的北京街头也有它出没。自金代末年以来,北京城所需之煤一直由京西门头沟煤矿供应,而运煤主要靠的就是骆驼。有一首《运煤驼》诗曾这样称赞它: “肿背马行铃声长,或十或五联成行,背上捆载高于墙。驼能辨风色,驼能识泉脉,不用驼智用驼力。城中千烟复万烟,仗你西山负煤石。”

驼队

“高原之舟”则是对牦牛的誉称。耗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多米,气温经常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氧气稀薄,环境恶劣,一般马、驴、骆驼等畜力都不适宜生存,而牦牛则成为藏族人民首选的运输工具。牦牛身矮体壮,有着很强的抗寒耐饥本领,既可驮物耕地,又可乘骑代步,能够驮着一二百斤的重物连走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踏冰卧雪,泰然自若;涉坡历险,如履平川。藏族牧民迁移时,就让牦牛驮着帐篷等家当,到了晚上,牧民们还可躲在它毛茸茸的腹下御寒取暖。一旦到达农区,牧民们便将牦牛所驮的毛皮、湖盐、畜产品等换成粮食,除留几头牦牛作为返程脚力,其余或卖掉,或宰杀。现在,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牦牛已被培育成一种经济畜类,其肉细嫩,风味独特,一头成年牦牛可宰净肉100~150公斤;其奶丰富,产奶期长,每胎挤奶时间长达180天左右,平均日产奶1.5公斤; 其毛柔长,过去多用来制作帐篷,编织口袋,如今已作成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牦牛毛毛衣。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