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胡床”看民族间生活习俗的相互交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7 评论:0

中国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与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且拥有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因而在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中,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和作用始终是主流。但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样会影响汉族,有些影响还格外深远。以饮食文化的影响为例,在中国古代,中原人习惯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族、胡人,并将北方胡族的一应物品都称为胡物。“胡饼”正是胡物中的一种。胡饼是什么呢?它是用水调湿面粉,加入调味料,揉和成形,再把调好味的湿面团压平,在上面撒上胡麻(即芝麻),然后放入特制的火炉中烘烤熟的一种食物。东汉时期,胡饼已在中原出现。史书记载汉灵帝爱吃胡饼,影响所及,当时京师洛阳的人们大都沾上了吃胡饼的嗜好。胡饼,大概是从西域传到北方少数民族,然后再传入中原的,它逐渐在汉族社会中普及。汉代蜀地偏僻,素有蛮夷之风,但在成都市上,居然也有胡饼出售,可见胡饼流传之广。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也喜欢吃胡饼。胡饼在唐代很普遍。着名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饼与杨万洲》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之后,几经发展和传播,流传至今,成为今天中国人民所喜爱和熟悉的大众化食品——芝麻烧饼。这是北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对中原汉族施加影响的一例。

其实,胡人饮食传入中原并广为流传的何止胡饼一种。上述用来烤制胡饼的胡麻,就是今天的芝麻,也是2000年前张骞从西域引进来的。又如,用牛乳、羊乳制成乳酪,并不是汉民族原有的饮食习俗,而是在汉代向西北少数民族学习来的。再如,我们常吃的水果葡萄,并非是中原华夏土生土长的,而是汉代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不仅葡萄,连用葡萄酿酒的方法也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来自胡地的还有胡荽,即现在的芫荽,俗称香菜; 胡蒜,俗称大蒜;胡豆,就是今天的豇豆; 胡瓜,即今天的黄瓜; 胡豉,即今日人们日常的食品豆豉。更有一些胡物至今仍保留其最初的名称,例如现在普遍使用的辛香调味品胡椒,以及被视为补品的胡桃。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北京地处长城附近,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汇集的地方,元明清三朝600余年,均以北京为都城,其饮食风味融汇了南北东西各方民族的饮食特点。烤鸭、涮羊肉、烤肉(烤牛、羊肉)素称北京三大风味名菜,即主要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

饮食方面是如此,其他方面也同样。例如“胡床”。古人称坐卧的器具为床,如皇帝的座位就称御床。胡床是胡人的坐具。胡人的坐具、坐式与古代中原大不一样。秦汉魏晋时期,华夏族得体的坐式一般是席地跪坐或在床榻上跪坐,跪坐就是两膝跪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跟上。现在日本、朝鲜还保留着这种坐式。这种坐式端庄恭敬,但比较累人。胡人的坐式就是我们今天的垂足坐。胡人坐在胡床上,双足下垂,称为胡坐。胡床是一种简便的折叠凳,今俗称马扎,它的床腿交叉斜置,安放地上,床面用软绳穿成,因而只适宜垂足坐而不能跪坐。胡床可开可折,挟起就走,不用时可挂在壁上或柱上,简便轻巧。胡坐和胡床,是适应胡人生活习惯而产生的。胡床轻便,可挂在马鞍上,适宜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野外生活。胡坐与胡床在东汉末期开始传入中原。汉灵帝喜爱胡床与胡坐,洛阳都城的达官贵人就竞相仿效,以为时髦,加上垂足坐远比跪坐舒适,因此很快在上层社会中风行开来。自东晋以后,北人大量南迁,坐胡床的习惯也传入江南。北朝时,胡人势盛,使用胡床更加普遍。慢慢地,在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坐式“跪坐”逐渐被新兴的胡坐“垂足坐”所取代,传统的坐具逐渐被新兴的胡床和其后的椅子所淘汰。这一过程当然是长期而缓慢的,它始于汉晋,盛于南北朝隋唐,最终定局于五代与宋朝。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