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宗教造像的不同风格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7 评论:0

宗教造像主要有石窟造像和寺庙造像两类。石窟造像指雕凿和塑绘于石山窟龛中的造像,一般为佛教题材。石窟造像在中国有较长的历史,而且数量相当多,形式为石雕和彩塑两种,风格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中国的佛教造像是由印度传入的。甘肃敦煌作为古代中国与西域交通的关隘,较早地接触到西来的佛教造像。敦煌石窟的造像多为以黏土为原料的彩塑,属于软材料的雕塑,塑的成分大于雕的成分,极宜于作细腻的表现。南北朝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佛教造像中,主尊的弥勒像面相方正庄严,以划线和堆线等较拙朴的线条表现衣纹,四肢的姿态较僵硬,整个形象有一定的宗教威严感。南北朝中期的佛像头顶有高大的肉髻,面相清秀,眉宇开朗,嘴上翘。菩萨形象长颈细腰,与佛一样有着秀骨清相的神采。魏晋南北朝后期,敦煌的佛教造像的雕塑技法有较明显的提高,造像的特征虽与中期差别不大,但给人的感觉进一步亲切、自然,衣纹等的刻画趋于圆转、富于变化,彩绘的色调亦更丰富自然。隋唐时代的敦煌彩塑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代表着中国彩塑佛教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塑像扬弃了前代秀骨清相的特征,呈现为雄健壮实的造型,塑造手法向写实化的方向发展,宗教的庄严、脱俗气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萨被表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雕塑绘饰极为细腻,丰腴的肌肤和轻软柔薄的衣料质感等表现得非常真切,造型与唐三彩女俑有相似之处。宋代以后的敦煌石窟陆续有一些新的造像,但艺术上明显呈衰退趋势。甘肃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敦煌石窟造像有类似的发展过程,即早期造像有明显的西域风格的宗教感,晚期逐渐接近现实人物。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晚于敦煌石窟,其造像以巨大的形体和坚实硕壮的造型给人以威严之感。其躯体之雄伟,气魄之浑厚,都是彩塑作品无法比拟的。云冈早期的造像还有明显的西域艺术痕迹,外貌为高鼻深目的仪容,袈裟等衣服被雕刻得如湿水后紧贴在身上的样式,线条平直坚劲,与印度塑像风格接近。到后期,造像也开始富于亲切的民族情趣。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在北魏时有不少秀骨清相的作品,比云冈造像更接近现实人物。隋代则体现出向丰满魁梧式过渡的特点。与云冈大佛相比,庄严中增加了温和的成分,显得不甚威严,睿智而又慈祥。宋代以后,佛教的中心也移至南方。宋元时代的石窟造像主要集中在四川、浙江等地。此时,四川大足石窟的佛教造像的形象几乎完全世俗化了,与现实人物形象极为相似,造像姿态亦如生活中那样丰富,背对观众的姿态也有如实的刻画。在整个造像风貌上,前代那种理想精神和气势已经消退。浙江的石窟造像规模较小,五代和宋元时,杭州石刻造像继承了传统石窟造像的形式,多利用天然岩洞和岩龛。雕刻手法相当写实,布局不再采用唐代以前群像组合的对称形式,而是随洞内岩势变化而定,但雕塑技巧不高。

龙门时期(左)

云岗时期(右)

交脚菩萨坐像 北魏

和石窟造像同时存在的寺庙造像,是指宗教寺庙中的造像。产生年代与石窟造像相当,至明清时代石窟造像衰落的时候,寺庙造像仍有着大量的塑造。因此寺庙造像的历史比石窟造像的历史更长一些。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有很多寺庙,但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见到其造像真迹。由文献记载可知,“秀骨清相”的造像式样正是南朝士大夫所欣赏的式样,北方各石窟的此种风格的造像,当是在南朝寺院造像风格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现在我们可以从石窟造像的面貌上了解到寺院造像的早期风貌。唐代寺院造像有很大的发展。从少数遗作看,造型具有同期石窟造像那种饱满瑰丽的特征,躯体健壮,刻画精到,理想的佛性和现实的人性统一于形象之中。宋时,寺庙造像的兴建制作更为盛行。此时寺庙造像所采用的材料为泥和木,妆彩的作用更加明显,石雕造像已很少见,在题材上涌现出优秀的罗汉群像作品。如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群像,刻画极为细腻,面部表情的表现尤为生动,或苦虑沉思,或清心冥想的心理活动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真切地传达出来,写实手法的运用是比较成功的,没有流于琐屑。苏州角直镇保圣寺的罗汉群像是更具特色的宋代造像。罗汉群像被安置在塑绘有岩石、溪流和树木的罗汉山上。罗汉群像与罗汉山的搭配十分和谐,作为背景的罗汉山表现为主体感突出,色彩丰富,呈自然形态的山岩、流泉和云树等映衬出以自然随意的姿式坐落于山水之间的罗汉像,既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又富于变化,体现了中国雕塑擅长表现开放空间的特点。辽代、金代都有一些作品遗存,但山西、辽宁的金代寺庙造像已呈退化趋势,作风琐细且无生气。元代寺庙造像不多见,明代则有较大发展。从大体上看其寺庙造像的题材扩大,一些具体技法运用方面有所进步,而整体雕塑水平不及前代,缺乏生动的内在气韵。寺庙造像发展到清代,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题材,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生气全无。其造像保存得较好,可惜不但缺乏宗教气氛,也没有清高的气质。只有北京雍和宫的三世佛和天王造像可以与明代的优秀作品相媲美。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0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