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篆刻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汉字、书画艺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最初的实用性门类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纯粹的艺术门类,因而有“诗书画印”的并称。篆刻艺术是从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顾名思义,篆刻包括了篆与刻两部分。“篆”讲求的是篆法,是指印章文字所采用的独特字体——篆书的写法,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直用篆书作为官方通行文字和重大严肃场面的使用字体等原因有关,虽然汉代以后篆书在一般社会生活中基本不用了,但仍然受到书法艺术家们的喜爱,因为篆书古朴凝重,结体又富于变化,很适合篆刻艺术家在一枚印章的方寸印面上做文章。但篆刻艺术需要讲究的另一面是“刻”,即要把篆字在印面上生动熟练地刻出来,这也很需要技巧。篆刻艺术的“刻”来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汉字艺术的“契刻”与“雕铸”技艺。可以这样说,篆刻艺术是“篆”(书法)与“刻”(雕刻)这两种艺术在印章上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艺术。中国商代的知识分子和刻字技术工人已能在甲骨上用刀熟练地契刻成篇的文辞(甲骨文)了。到了商代中晚期以后,特别是周代,随着社会对冶炼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人们又开始用“翻沙”和“拨蜡”法在青铜器器皿上铸印出文字,这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后代称之为“金文”。金文中大量的是文字笔画凹进去的“阴文”(后代称之为“款”),也有文字笔画是凸出来的“阳文”(后代称之为“识”)。受此启发,后代的石刻和碑刻艺术也有阴文和阳文两种。特别是印章艺术,受此启发更大,形成了印章艺术中的两大基本样式: 阴文(因为钤印在纸面上的文字是白色的,所以也叫“白文”)和阳文(因为钤印在纸面上的文字是红色的,所以也叫“朱文”)。由此可见,古代印章制作方法是受中国古代社会记录文字的方法和手段——“篆”和“刻”的直接启示的。
秦汉时代的封泥实物
中国古代印章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现在发掘出来的大量考古历史资料来看,在商代就有了类似于后来印章的一种“印模”,这是当时铸造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印图案和徽记所用的“模子”,如当代着名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他编着的《双剑簃古器物图录》一书中,就收录了三方河南安阳出土的铜玺,它的形状呈扁方形,玺面上也都有文字,很类似于后来的“古玺”印章了。但这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印章,因为印章是用来作为当权者表示权益的法物和民间私人的凭信工具的。因此,印章起源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段时间里,那时候的印章称为“玺(鈢、鉨)”、“印”或“玺节”,用途是佩带和封检。官员以佩印来表现自己的权力和身分;信函往来时则在封口的泥块上用印章钤印,以防他人拆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了皇帝的用印称“玺”,臣民的用印称“印”;汉代以后大致如此,只是皇太后、太子以及诸侯王的用印有时也可称“玺”。古代玺、印大都是以铜质为主,也有以金、玉等贵重器材作为材料的,偶尔也有用骨质、木石等坚质材料的。因为材料的坚硬,制作方法大致上是用铸(造)、凿(刻)、琢(雕)三种方法。用铸造的方法制出来的印章比较端庄凝重,用凿刻的方法制出来的印章则是比较粗犷率直,用雕琢的方法制出来的玉印等就往往工整秀丽。这样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元代才有人试用花乳石、叶蜡石等较廉价、易采、易刻的材料治印,这样,印章艺术开始广为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雅好。中国古老和独具艺术魅力的篆刻艺术因为制作材料的变革和文人治印兴起,至明清时代已基本脱离实用的印章制作技艺,篆刻家们在充分借鉴流存下来的战国小玺和秦汉官私印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造,使之终于成为 一门流派风格纷呈的独立的艺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3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