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庸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6 评论:0

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但《论语》并未详细阐释这一概念。“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在后人的阐发中,有三层意思:一是用,中庸即中用、用中之意,二是“常道”,三是平常的意思。这三层意思也体现了中庸概念的发展过程。综合起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中正平和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倡,尧在让位于舜时即强调治理社会要公正、执中,其后这种观点也渗透到判罪、量刑方面。《周易》中也体现了“尚中”的观点,它的中爻爻辞大多是吉利的,换言之,不走极端是不会有极不利的局面出现的。春秋时期,中正平和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晏子认为,食物、色彩、声音等,以能使人心平德和为上。孔子及以后的儒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对中庸思想作了广泛发挥。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既不能一味宽松、宽容,采取无为的态度,也不能使政策过于刚猛,刑罚过重,二者要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以中和的态度处理政治问题。在经济上,要给予百姓实惠,但不能浪费;要使百姓勤于劳作,但不能过度压榨,使他们产生怨恨;要允许各种欲望得到满足,但不能鼓励贪婪,没有限度。在伦理道德上,中庸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只有遵循中庸原则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行为过激的人,只能被看作是小人。孔子评论他的两个学生说,子张放肆过了头,子夏拘谨常有所不及,他们都没有做到中庸。在行为方面,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以致忽视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致忽视了质朴,又会显得虚浮。在态度方面,主观、武断而不留余地,自我中心,固执己见都不符合中庸之道。在美学上,可以追求美的享受,但不能沉溺于其中;可以有各种忧思悲哀,但要适度,而不能伤害身体。

中庸之道被后世儒家概括为世界的根本道理,它不但体现了事物自身的运行规律,也成了人们实践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庸思想既有要求人们把握事物限度的合理的一面,又有反对突破事物的局限性的一面。反映到社会心理中,人们普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态度要适度,要避免过激行为,这使得中国社会有某种特殊的稳定性,社会矛盾不易激化;但另一方面,它也为折中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玩弄权术的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及文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