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医理论及其天人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59 评论:0

中国传统医药学简称中医,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所蕴育出来的医药学。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实践,萌芽于原始社会,西周至汉代时开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出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汉代以后又有所发展,分科趋于缜密,至明代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集大成的名着。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汤药和针灸为主的治疗手段。临床实践的基石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构成的整体医学基本原理,这也是中医对人、生命现象以及世界的最根本看法。这些基本理论集中系统地阐发于《黄帝内经》一书中。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天地是一大生命,人生是一小天地。人不仅与自然万物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人的一切组织结构也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人的一切组织可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上下、内外、前后及各种器官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阴阳的消长变化,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阴阳和谐,人则无病,阴阳失调,人则生病。人的抗病能力是正气,有阴精和阳气之分,致病因素是邪气,有阳邪和阴邪之分,治病就在于调和阴阳的平衡。因此,药物以其特性也分为阴阳。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们相生又相克,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中医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与五行作了广泛的联系,认为五脏六腑、五色、五音、五味、五声、脉象等都可以五行归类,并可以五行的克生变化推断病情病因。阴阳、五行是气的不同表述,因此阴阳五行是密不可分的。阴阳五行学说来源于实践,对中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中医的指导原理。

天人学说是中医的世界观,也是中医的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天地相通相应,人的健康状况必然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这一理论具体发展为五运六气说。运指五行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五运六气说主要以五行六气、人的三阴三阳为中心,以天干(定运)地支(定气)为推算工具,推算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以此为诊断和治疗作参考。运气的变化不外是过与不及和生克规律。运气学说虽有机械、简单的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人与天地相应的科学性,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个部分,是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的干线称经脉,由经脉分出来网络身体各部分的支脉称络脉。人体内有十二条正经,称十二正经,分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奇经之脉有八条,称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分别行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出的正经称十二经别,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统称十二经筋,十二经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称十二皮部。经络分布如无端的环,使肌体保持协调统一,气血通达全身,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为腧穴,在腧穴上施行针刺或灸就可打通经络系统,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平衡。脏象是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及其病态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虽有解剖学的依据,但不完全根据解剖学。它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观点下,通过长期的医学实践,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归类说明的一种理论。脏腑各有五行归属及阴阳之分,各有一条经脉通贯全身,并互相联系。总之,中医的各个具体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综合判断和全面调治。它注意规律性的总结,更注重每一病例的特殊性。中医以其巨大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历久而弥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9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中国戏曲的起源
下一篇:中庸思想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