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5 评论:0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包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和数百种地方戏。它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态成熟于宋元时期,其起源大致有3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歌舞小戏。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舞。《尚书·舜典》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描写先民身披兽皮、击石伴奏的歌舞场面,其目的用以祈福或娱神,带有原始宗教成分。这类形式在当时极为普遍。原始歌舞既娱神,亦娱己,后来《论语》记载的“乡人傩”,屈原《九歌》表现的祀神歌舞等都是缘此发展而来。大约到了汉代,歌舞形式中逐渐融入了故事成分,其中角抵戏《东海黄公》最为着名,它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东海人黄公,少时有法术,能制蛇御虎,及衰老,气力渐减,且饮酒过度,法术不复能行,后与白虎斗,为虎所杀。此戏原在民间流行,后汉武帝曾将其引入宫中表演。《东海黄公》标志了歌舞逐渐向歌舞戏发展,以后由此演进的歌舞小戏层出不穷。至唐代,歌舞戏有了很大的提高。唐代最为着名的歌舞小戏是《踏谣娘》,它表演了妻子(踏谣娘)受丈夫(苏郎中)辱骂殴打,向邻里诉说幽怨,表演是相当生动的。这种民间歌舞小戏在宋代又有发展,当时一般通称其为“社火”,后来在这基础上歌舞小戏逐步演变成戏曲形式,“南戏”便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二条线索是从古优发展到参军戏。“优”出现甚早,西周幽王的宫廷中就有这类人物,他们是宫中弄臣,以滑稽调笑取悦人主,并予以某种政治性的讽谏。这种滑稽性、讽刺性的表演在后世绵延不绝,且从对帝王的讽谏发展到帝王以之来惩戒臣下,“参军戏”据说就是由此而来。北朝时,后赵石勒因一官员(参军)贪污官绢,遂令优人身着官服扮成“参军”,旁的优人则戏弄嘲笑“他”,以此来惩罚这一官员。这一表演后成定制,并有了固定的脚色,被戏弄者称“参军”,嘲笑者称“苍鹘”。参军戏在唐代最为兴盛,晚唐五代,也称参军戏为杂剧。至宋,其表演更趋成熟,出现了五种脚色: 戏头(也叫末泥)、引戏(也兼装旦)、副净(即原来的参军)、副末(即苍鹘)、装孤。宋杂剧经金院本的过渡遂逐渐向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发展。

戏曲起源的第三条线索是受说唱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说唱艺术对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剧本文学和戏曲唱腔两个方面。隋唐时期,由叙事性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大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曲的乐曲结构一般分成3段:第一段是“散序”,基本上是乐器演奏;第二段是“排唐彩绘泥俑《踏谣娘》

吐鲁番出土的这两件泥俑,便是唐代流行的《踏谣娘》中的主角苏郎中与踏谣娘。

遍”,开始歌唱;第三段是“入破”,舞者入场。整个的乐曲节奏形成“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结构。到了宋代,更多的大曲用来表现故事,其形式叫“摘遍”,即摘取大曲中快板和快板到尾声的部分反复若干遍来叙唱 一个故事,如《王子高六幺》等。宋代盛行的另一说唱艺术——鼓子词,则以韵散相间、说唱结合的形式来表现 一个完整的故事,如《蝶恋花鼓子词》即叙唱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对戏曲影响最大的说唱艺术是诸宫调。诸宫调发源于北宋,由说唱艺人孔三传创立,其形式已不限于一首曲子,也不限于一个宫调,用于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说唱艺术的完全成熟,它为戏曲的产生在文学和音乐上奠定了基础,“曲牌联套体”的戏曲组曲方式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孕育阶段,各种艺术要素至宋金时期均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便出现了戏曲的成熟形式。自此以后,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承宋元南戏而来)和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戏3个辉煌的阶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