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文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5 评论:0

中国文学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先民们刚刚迈入文明社会之时,文学即已伴随着文字的基本定型和实际使用而悄然萌芽了。在殷商时镌刻于动物甲骨上的卜辞里,已可时或寻拾文学起源的斑斑印迹。当然,中国文学的真正奠基之作当推《诗经》。《诗经》以其浓郁的抒情色彩、整饬的四言句式、曼妙的重章叠句及表征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山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如果从《诗经》开始算起,中国文学历经春秋,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间尽管不无低迷和徘徊,但是总的说来,文学的面貌相当繁荣,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卓越建树和成就。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汉文章”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即是对各个时代文学成就的简要概括。

先秦(秦统一以前)文学是辉煌的开端,在诗、文两个方面成绩斐然。以诗而言,《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垂范于来人,而战国后期出现于江南的楚辞,其代表作家屈原的作品,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以文而言,先秦历史散文以记事见长,诸子散文以说理见长,二者相得益彰。具体而言,诸子散文思想观点鲜明,文章风格独特。比如《论语》警策,《孟子》雄辩,《墨子》严谨,《荀子》透辟,《韩非子》锋芒锐利,《庄子》则汪洋恣肆。历史散文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着作。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性较强。二书叙事曲折,写人生动,体现出高明的文字技巧。

沿承先秦文学所开启的端绪,汉代文学的成就则主要体现在“汉文章”上。所谓“汉文章”,包括赋、政论文、史传文三者。两汉是大一统的时代,经济繁荣,军威远播,国势空前强大。汉赋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风貌,因而被视为一代文学之标志。汉赋的代表作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羽猎赋》等,篇制宏大,叙写铺张,词藻富丽,确实折射出汉帝国雄视天下的宏伟气势。汉代的政论文也饶有特色。无论是汉初贾谊、晁错等人的奏疏,还是后来桓宽、王符等人的论议,均畅所欲言,情辞激切,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形式上则语多排偶,显示出文章日渐骈俪的趋向。代表汉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所创“纪传体”的史书编撰体例为后世所效法。它所记录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极为生动,文章颇具文学价值,从而被誉为我国史传文学的典范。

经过汉魏六朝数百年的涵养,诗歌发展至唐,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唐代300年间,诗作以万数,诗人以千计。诗人中不仅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名垂千秋的大手笔,且有“初唐四杰”、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王维、韦应物、刘长卿、元结、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孟郊、韩愈、贾岛、姚合、刘禹锡、柳宗元、李益、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韩偓等数十位在创作上颇有特色的作家;从内容上看,江河春景、塞漠秋光、征戍迁徙、离合升降、宫廷黑暗、百姓苦难、老大伤悲、青春歌唱……广阔的自然图景,丰富的社会生活,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唐诗里应有尽有;从体式上看,五绝、六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五古、歌行、乐府体、四言诗、杂言诗等古今诗体,无不具备;从风格上看,或雄浑、或恬淡、或沉郁、或奔放、或古朴、或奇崛、或险怪、或流荡、或平易、或典丽,包容百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

宋词向来与唐诗相提并论,二者可谓是中国文学中的隋珠和璧。宋词偏重于抒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虽不及唐诗宽广,但其对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有时较唐诗更为细腻而深入。加上宋词多与乐曲密切配合,音调丰富优美,节奏疾徐不一,句子参差不齐,语言谐畅精工,格律变化多端,在形式上具备前所未有的诸多优长,故而能蓬勃发展而自铸辉煌。自宋初伊始,词坛先后有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秦观、黄庭坚、晁补之、贺铸、朱敦儒、吕本中、向子諲、张元干、张孝祥、刘过、陈亮、陆游、吴文英、史达祖、刘克庄、蒋捷、刘辰翁、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名家涌现,魏紫姚黄,各领风骚。而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姜夔诸人更为杰出。尤其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以词抒写抗金复国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更新了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而其深于寄托、善于用典及无施不可的语言功力,又使宋词的艺术成就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元曲是元代新兴的通俗文学样式,也是元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两大门类。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关汉卿。据说,关汉卿一生共写了63个剧本,流传下来较为着名的有 《窦娥冤》、《救风尘》等剧。他的剧作被誉为古代戏剧史上的巅峰。此外,王实甫的 《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郑光祖的 《倩女离魂》等一批剧作,也都是元杂剧中的上品,至今尚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元散曲是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艺术形式与词相近且又有可用衬字、句句押韵等自身特点,多写隐逸之思和男女之情,风格通俗平易、诙谐活泼。诸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 等名作,数百年来脍炙人口。

明清两代,小说创作高潮迭起,其光辉尽掩众芳,在各类文体中独占鳌头。明初,罗贯中与施耐庵将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与水浒故事,分别加工整理成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与 《水浒传》。这两部长篇,将宋元以来的讲史话本发展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章回体,标志着古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长篇小说日益繁荣,《西游记》、《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金瓶梅》、《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好逑传》、《儒林外史》等接连问世,直至清中叶 《红楼梦》行世而登峰造极。明清的短篇小说创作也灿烂可观。话本以冯梦龙编撰的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出色。文言短篇小说集明代有 《剪灯新话》、《觅灯因话》等,清代有 《新齐谐》、《阅微草堂笔记》等,最优秀的是清初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多谈狐说鬼,其实许多篇什是借花妖狐魅反映现实,寓意深刻。

有必要说明的是,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成就往往是多个方面合成的,所谓 “唐诗宋词汉文章”等等,只是代表而远远不能包举某一时代的文学辉煌。而且,虽说诗必称唐或词必称宋,但文学史上一种文体的昌盛与辉煌并非仅仅止于某一个时代。譬如,诗在唐代登峰造极,但唐代前后的各朝代也都各有成就,可说是久盛不衰。

中国文学拥有十分繁复的体裁和样式,犹如一幢大厦之楼阁林立,门户众多。如果粗略划分,可以将中国文学归结为诗、词、曲、文、小说、戏剧等几个笼统的群落; 如果细致区别,那么,其门类丰富繁杂,界限纵横交错,几乎难以穷尽。以诗为例,如按句式不同,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等; 如从格律着眼,则可分为不讲平仄的古体诗与讲究平仄的近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分律诗与绝句,而律诗又分五律、七律、排律,绝句又分五绝、六绝、七绝; 此外,以其他尺度衡量,尚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神智体、回文体、宝塔诗等等名目。同样,词、文章、曲、小说、戏剧,也有多种体式及其方规圆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像中国文学这样拥有如此纷繁的体式!

中国文学极富民族特色。首先,外形方方正正的汉字,是音、形、义三结合的统一体,一个字一个音节,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种及平、仄两类。这些特点,不仅是促发对联、近体诗、词、骈文、律赋等格律文体生成的形式要素,而且也孕育了对偶、互文、谐音(双关)、顶针等修辞格和连珠体、独木桥体、回文诗等特殊体式,显示出中国文学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其次,从先秦起,我国就形成了尊重群体而克制个体、崇尚共性而贬抑个性的文化传统。《尚书》说“克自抑畏”,孔子说“克己复礼”。反映到文学里,即是写史传,要用不直截表示作者自身观点的“春秋笔法”; 作诗歌,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也就是要作者收敛而不是张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在情感的表达上历来推重含蓄而否定直露,主张抒发情感要有节制而不能奔流直泻,表现手法上亦崇尚比兴而忌讳直说。因此,沉郁、婉约、清空、典重之类的风格受到普遍称许而经常位居主流;屈原、杜甫、李商隐、姜夔、归有光、纳兰性德等作家因遵循或发扬了这一传统而被奉为圭臬。再次,相对于西方文学比较重视再现,中国文学则比较重视表现。其突出反映之一,就是注重“情”、“景”二者关系的辩证统一。无论是诗、词、曲、文、戏剧中的有关唱词,还是历朝历代的文学理论,都把人与自然、情与景、物与我的浑然一体,作为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所谓“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境生象外”等等的文学名言,都旨在揭示这一关键。而诸如《诗经·蒹葭》、杜甫《秋兴》、李煜《虞美人》、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等等的文学名作,也都是因情景和谐、意境深远而成为典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学的交流融合和齐放争艳,铸造了中国文坛的辉煌灿烂。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因素的融入,促进了汉文学的演进、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为汉文学增添了一页页锦绣篇章。像代表我国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出自满族作家曹雪芹之手。而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另一部分文学创作,则保持着和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别具风姿的奇葩。比如我国的三大英雄史诗,分别出自藏族、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其宏大的结构、磅礴的气势、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形成了与汉文学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征。对此,我们将专章叙述。

本卷试图从诗、词、曲、文、小说、少数民族创作、戏剧、文学理论、文学流派9个方面,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名作及一些主要的文学现象作一扫描性的介绍,期望读者由此能对中国文学的辉煌历史和繁荣面貌有个概略的印象。

1997年8月于上海华东师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