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浙西词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9 评论:0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词坛出现了以朱彝尊为首,以李符、李良年等五位词家为辅的一个词派,他们因合刻《浙西六家词》而得名为浙西派。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因不满明代以来词之风调失于纤靡、声律失于粗率叫嚣之弊,欲加以纠正。他认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而姜夔词“最为杰出”。因此,他主张,填词不应学北宋秦观、黄庭坚,而应宗法南宋姜夔、张炎等人,以“清空”、“醇雅”为尚。并力图在自己的词作中体现这一主张。如其《霜天晓角·晚次东河》:“鞭影匆匆,又铜城驿东。过雨碧罗无净,才八月,响初鸿。微风何寺钟?夕曛岚翠重。十里鱼山断处,留一抹,枣林红。”词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象,画面澄澈明丽,语言清新优雅,颇有风致。作为明末遗民,朱彝尊也有一些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如《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边。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词中写了“衰柳”等许多景物,但所有的意象都呈现出荒寒之感,而“如此江山”的感叹中更隐隐流露出因沧桑之变而带来的兴亡之痛。随着所谓康熙盛世的到来和朱本人出仕清廷,亡国的隐痛在他心中逐渐淡化。他调节自己的心态以顺应文网森严的时势,其词作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日益疏远,而一味偏重于追求风格的醇雅和声律的谐婉了。

除朱彝尊外,为浙西派之创立在理论上有所贡献的是安徽休宁人汪森。他写的《词综序》,向来被看作是浙西派的理论代表之作。在这篇序言里,汪森明确地提出了“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的说法,对当时把词视为“小道”、“末技”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驳斥。在推尊词体上,汪森的观点显然要比朱彝尊进步。

浙西派中期的代表人物是厉鹗。厉鹗是浙江人,他的论词主张大抵承袭朱彝尊,特别强调一个“清”字。他的词作则多选取秀美而幽冷的意象,构成寒而不瘦、清而不枯的空灵境界。由于厉鹗一生“有才无命剧堪嗟”的遭际和他清高孤寒的品格,所以在他的词里往往表现出幽香冷艳的审美情趣。如其名篇《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蓬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向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扁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作者选择了切合秋意的意象“碎竹”、“枯蓬”、断漏、疏钟,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气。可以说,厉鹗近乎幽芳孤笑、哀鸟长吟的词作是下层文人孤清精神的折射,然而一味清虚幽深就不免流于纤巧无物,这使得浙派的衰微成为必然之势。

浙西词派发展到晚期,词人吴锡麒、郭麐先后试图对前辈的理论做出修正甚至否定,主张词要追求天籁而不乏情韵,并充分体现出主体情志,如吴锡麒《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郭麐《卖花声》(秋水淡盈盈)都婉转清绮,别有意趣。这对已日趋滞塞委顿的浙西词派无疑是一种嬗变。然而,随着常州词派的日益兴盛,浙西词派也就逐渐衰亡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长吉体
下一篇:织绣工艺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