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院体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3 评论:0

院体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指五代两宋的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自935年后蜀创立翰林图画院始,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如意馆关门大吉,院体画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不时遭到文人画家们的不公正对待,但是在宫廷的大力支持下几度繁荣,其间涌现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画家和优秀作品。应该指出,院体画与文人画并非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关系。院体画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而且在不同时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正式画院——西蜀的翰林图画院中,成就较为突出的首推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和罗汉像,见诸记载的画家就有高道兴、阮智诲、丘文播、杜敬安、蒲师训、赵忠义、李文才等。其次是花鸟画,特别是黄筌父子设色浓艳的花鸟画更是独步一时,与南唐院外徐熙体制清淡的花鸟画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徐黄异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已走向成熟。相对于人物、花鸟画的盛行,西蜀画院中的山水画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家出现。随着西蜀画院声势的日益扩大,南唐统治者也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在人物画方面遵循的是东晋顾恺之以来的以形写神的手法,着名画家有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曹仲玄、王齐翰等人。在花鸟画方面走的是徐黄一路,代表画家有徐崇嗣等人。在山水画方面风格较为多样,董源、卫贤、赵干等人都是名震大江南北的高手。西蜀、南唐的院体画成就为两宋院体画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宋院体画不仅内容丰富,名手辈出,而且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在花鸟画的创作上,对逼真细节的追求已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足以及月季在四时朝暮花、蕊、叶均不同的这一类故事,充分说明忠实细节描写已成为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尽管北宋画院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黄氏体制,然而院内画家并不满足于古人的画稿,仍在不断地创造。南渡之后,院体花鸟画无论在布局,还是在形象塑造上,都开始摆脱北宋过分严格的写实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以工笔写翎毛,而以粗笔写树石,有机地将工细与粗放结合起来。这可能与宋代写意花鸟画及文人画的发展不无关系。与花鸟画对细节的追求并行,两宋院体画的另一审美标准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并日益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这里算起。例如两宋画院常以诗句作为考试题目的种种故事,就体现了如何含蓄而准确地在画面上表达出诗意已日益成为画家们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对诗意的强调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而到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中达到了最佳状态。如果看一下马远、夏圭以及南宋众多的山水小品,就不难发现在那些或工致精细,或虚和淡远的场景中散发出的浓厚诗意,而马、夏一角半边的山水构图也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种美。普遍的对细节逼真的追求影响了两宋院体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同时对风俗画的追求也日益加强,例如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画家就很明显具有这种特点。此外,由于两宋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在院体人物画中有不少抒发民族感情的作品。它们不仅在形象结构上有所提高,而且在人物内心刻画的深化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自五代两宋建立起来的院体画传统在元代被中断了,但是这种传统很快又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明代的院体画,花卉多取宋代工丽一路,其中以边文进、吕纪最为杰出; 山水则多取南宋马、夏画法,其中以浙派、江夏派最为突出;人物画继承前代体例,分历史故事、皇帝行乐、宫廷风俗等,法度严谨,色调浓艳。事实上由于水墨写意风气的盛行,使得明代院体画也并非全部是前代的遗绪,在花鸟、人物画中也有用笔粗放之作,而山水画中一方面保持了南宋院体风范,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一些元人水墨画意,仇英等人更是发展了宋代青绿巧整的院体画法,工细中见气势。清代院体画在承袭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风格: 一是中西合璧的写实画风,另一是文人传统的写意画风。前者主要表现在花鸟、人物及园林建筑等题材上,后者则主要是指山水画。可以说这两种风格的流行,是与皇帝的支持与提倡分不开的。由于清代画院吸收了诸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等外国传教士画家在其中作画,使得清廷出现了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新画风,加上中外画家的努力使这种画风得到了发展并趋于定型。清代院体山水画没有完全采用前代院体风格,而是选择了以娄东、虞山为代表的所谓正统的文人绘画风格。在院体画创作中出现了文人画占优的局面,这是前代所绝无仅有的。这两种风格构成了清代院体画的总的审美倾向。

山鹧棘雀图 宋 黄居寀

总的来说,院体画是属于最高封建统治者所占有的绘画,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功能,它们往往是宫廷审美取向的一种指针,当然一些反映宫廷生活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某一种风格的流行常常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喜好,因此在总体上院体画是比较保守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原始岩画
下一篇:云间派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