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元杂剧的体制结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227 评论:0

元杂剧时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名剧林立,演出繁盛,元杂剧之体制结构也臻于成熟,成为当时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所谓“四折”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元杂剧的音乐结构。四折即一部剧包括4个完整的套曲,每个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缀合而成,一韵到底。在元杂剧中,四个套曲的宫调安排大致这样: 第一折多用仙吕,第二折多用南吕,第三折多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而每一种宫调都有自身的调性特色,可以用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元人周德清说:“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悲伤,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中原音韵》)。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宫调安排不同的剧情。二是指剧情结构,所谓“四折”即指4个比较大的剧情段落,根据事件的发展,安排四个段落,从而构成严谨、完整的剧情结构。所以元杂剧的结构体制是一种将音乐结构与剧情结构相统一的结构方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这种过于严整的结构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 音乐形式与剧情内容难免产生矛盾。于是在元杂剧中出现了两种补救方法,一是加楔子,元杂剧中的楔子即指一些交待背景或衔接剧情的过场戏,其形式比较灵活,可长可短,也不受套曲的限制,楔子一般用在开首,也有用于折与折之间的。楔子的数量也视剧情需要而定,或一或二。此外,视剧情需要元杂剧中也常有突破四折的规范,扩大到五折或六折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赛花月秋千记》则为六折,《西厢记》更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演说崔张情事。因此,“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结构体制之常例,然亦并非一成不变。

元杂剧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中的元杂剧表演场面。

元杂剧中与“一本四折”相联系的另一个体制特色是“一人主唱”。“一人主唱”是指一般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剧本也由此可分为基本的两种: 正末主唱者称之为“末本”,如《单刀会》、《赵氏孤儿》等; 正旦主唱者则称之为“旦本”,如《窦娥冤》等。这里需说明的是,所谓“正旦”或“正末”不是指一个剧中人物,而是一种脚色,如《单刀会》第一折正末饰乔玄,第二折饰司马徽,第三、四折饰关羽。当然,“一人主唱”也只是常例,有些剧本的次要角色亦唱一二曲子。《西厢记》一、四、五本更有莺莺与红娘插唱的现象。“一人主唱”的体制有利于表现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让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如《汉宫秋》为“末本”,由汉元帝主唱,汉元帝形象固然表现得十分丰满,但昭君形象则不免相对苍白。

元杂剧的体制结构有其优越之处,但也有不足。后世传奇在结构形式和演唱格局上较元杂剧更趋自由,因而逐步增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7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元诗四大家
下一篇:袁枚的“性灵”说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