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元散曲中的感伤倾向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7 评论:0

感伤倾向在元散曲中一以贯之,但如细加分析,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的情感内涵还是有所不同。

前期的一些散曲作家亲身经历了金元、宋元易代的历史巨变,内心充满着国破家亡、今昔盛衰之感,这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表现。如元好问〔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首句借用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成句,再接以“花落水空流”,实际上是对已经灭亡的金朝的凭吊。但金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究竟何在,只用“莫问”二字含混过去,欲言又止,更增沉痛。以下用羊昙恸哭谢安的典故,表达了对已经亡故的亲友的悼念之情。由于这些凭吊、悼念具有社会乱离的广阔内涵,因而更能激动人心。

有的作家则超越了一朝一代的局限,把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朝代兴替都视为虚幻。如刘因〔黄钟·人月圆〕: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作者对于朝代兴替的真正原因无法作出解释,因而表现出一种迷惘而冷漠的态度。

有的作家则从历史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宦海浮沉充满凶险。张养浩〔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归隐田园的态度是旷达的,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却是伤感的,一种悲剧意识已经弥漫于广泛的人生思考之中。

元代曾经长期废止科举。后来,复而又废,废而又复,几经起落。但科举规模远逊于宋、金,再加上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得孤寒之士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幻想屡遭破灭。这些便在元代后期散曲的感伤情调中增添了新的内容。

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四十犹未遇”,七十余尚“匿其年数”而为幕僚。他在晚年所作的[双调·水仙子]《归兴》中写道: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远功名却怕黄茅瘴。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梦感魂伤。云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山长。”这种绵绵不绝的感伤情绪,正是由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中生发出来的。其他如吕止庵[仙吕·后庭花]: “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心事鱼缘木,前程羝触藩。世路艰,艰声长叹,满天星斗寒。”又如马谦斋[越调·柳营曲]《叹世》: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愤激化而为悲凉,字里行间无不流动着一种感伤的情绪。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