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阴阳五行观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9 评论:0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也用来指称气的两种状态——阳气和阴气。后引申指互相对立的两种趋势、状态,明亮的、热的、在上的、强壮的、动的、向外的等为阳,晦暗的、冷的、在下的、虚弱的、静的、向内的等为阴。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在具体事物中,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返阳,阳极而返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万物的起点——阴阳相合,乃生万物; 也是事物运行的法则——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既用它们来说明事物的结构——万物负阴而抱阳,阐明事物间的关系,如君臣、夫妻、父子等; 也用它们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认为引起事物变化的内部原因是阴阳的消长。当阴阳两种力量互相调和时,事物就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则是不正常的,事物会衰亡,机体会生病,社会会产生混乱。在哲学家那里,阴和阳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上,又有 一种尊阳卑阴的倾向,认为君臣、男女等有上下尊卑之分,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依据这五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自然属性,它们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和阴阳观念一样,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在以后的学说中也得到了引申和抽象化。

阴阳说和五行说在战国时期趋于合流,形成了阴阳五行学派,也称阴阳家。他们一方面发展了阴阳、五行说,在科学研究和方法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另 一方面,也有把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神秘化的倾向。虽然作为独立的学派,它的影响不及儒、道,但阴阳家们的很多思想却融入后两者之中,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上,在天文历数方面,阴阳家把阴阳五行与五方(东、西、南、北、中)四时(春、夏、秋、冬)等结合起来,解释季节更替及天象的变化。在医学方面,阴阳五行与五脏、五官、五体、五种情志——喜、怒、悲、恐、思及六腑结合起来,用来解释人体的状态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医治时人们也多本着相生相克的道理,采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种辨证施治的办法。此外,《吕氏春秋》还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音律,认为阴阳的消长产生数量的变化,从而产生音律的变化。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比较发达的科学中几乎都渗透着阴阳五行观念。在社会历史观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主五德,不同的朝代、帝王有不同的主德,根据相生相克的道理,取代某一朝代、帝王的必定是与之相克的主德。在政治伦理上,阴阳五行学说也极有影响,如董仲舒认为,阳主德,阴主刑,德主生,刑主杀,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阳尊阴卑,称五行为忠臣孝子之行。在哲学上,阴阳五行说影响深远,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观念,而且这种影响还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在中国古代,天、人、自然、社会都能在阴阳、五行这些概念上达到统一。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与西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对立是迥异其趣的。另外,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也展示了中国思维注重整体关联与平衡和谐的辩证思维的特点。当然,除了包含许多合理因素,阴阳五行学说也有很多牵强附会的成分。

伏羲女娲图 西魏 壁画

画中的伏羲、女娲均人面蛇身,伏羲手持矩和墨斗,胸前圆轮中有表示太阳的金鸟,女娲双手擎规,胸前圆轮中有表示月亮的蟾蜍。画面象征阴阳结合创立规矩,化生万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阴阳
下一篇:殷纣的东扩和西伯的拓土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