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意象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2 评论:0

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最初两字是各自单独使用的。《易传》云: “圣人立象以尽意”,即谓古代圣人设立卦象以完整地表达意义,因为语言不能表达意义的无穷性,只有通过创造的卦象才可表现。这里的象指八卦变化而得的卦象,意指卦象所包含或暗示的意义。魏晋时,象与意的关系是玄学家们讨论的重要题目,而此时的象已具有物象的含义,晋代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的命题,把意念与物象的认识与审美关系抽象化。由于玄学、佛教的盛行,影响了人们认识外物的观念同时对山水景物的审美意识的发展,也使苏州吴县退思园人们在审美观照中逐渐通过观赏外物的形象,进而玩味其内蕴的悠远意趣。东晋刘宋之际宗炳提出“澄怀味象”,以象指外物形象,象由此成为美学概念,但这里的意和象都是独立的审美范畴。最早把意与象组合成词的,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以意象指含有深意的画像,但仍然没有成为美学范畴,直到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这部古代文学理论的巨着中,首次把意象这个词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引入了文论中,认为意象的创造是为文及谋篇布局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构思时须对审美观照中的意趣、情志和外物形象进行加工。这便把意象在创作中的作用,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意象成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唐宋以后,意象说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意象实际上是个复合名词,意指心意,即艺术家在审美观照和创作构思时的主观意识、感受、情志、意趣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它是人对现实的审美体验、认识、评价和趣味,并构成艺术创造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方面,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它与作品中的感性内容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象指物象,即出现于主体想象中的外物形象,是意的审美对象和客观对应物。因此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所营构之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景物的有机融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契合统一。简单地说,即指通过审美思维所创造的融会主体意趣的艺术审美形象。它使深化的美感有所寄托,把审美中所获得的诗意般的认识相对固定下来,它既脱离个别存在,又是具体可感的。例如“这朵花真美”这句话里,花并非意象,仅仅是表示植物花朵的名词。但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家亡,带给诗人无限的愁绪,从而使作者将这种主观情思注入“花”这个物象中,这里的“花”就不再是单纯的花朵了,而是诗人意中之花,蕴含着作者的意趣,并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故本是无情感可言的花也会溅泪,这里“花”即成为一个意象。它是饱和着作者情感的“第二自然”,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中也同样如此。唐代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自称其所作草书仿佛擒虎豹、执蛟龙,有曲折盘旋的形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即指通过艺术思维活动,将对于客观物象的审美感受融入草书作品中。实际上,艺术作品中的任何物象都不可避免地是渗透艺术家主观情思的意象,绝对客观地描摹物象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审美实践中,人们对对象的印象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总是会主动地对审美对象有所增删和改造,其中包含着感知、理解、想象、联想以及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艺术品的产生就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技巧使审美意象物态化的结果。意象具有积累性和传承性,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一再沿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如斜阳垂柳、萋萋芳草、烟波断鸿等,它们超越时空,成为凝聚着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基本因素的典型意象群。因此,意象就是通过艺术家的精神外射和情感渗透而重新组合过的物象,是托物载情、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一种结果,它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意境
下一篇:阴阳五行观念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