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意境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9 评论:0

意境是在中国哲学、美学和文学发展的独特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基本、最富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是关于艺术审美价值的本体结构和审美理想的最高要求。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易传》的“立象”与“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诗经》之“六义”等,都可说是意境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汉魏六朝,陆机、刘勰等文论家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审美经验基础上,提出意象、滋味、风骨、神韵等概念,对意境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倡象教、境界的思想对意境说更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唐代诗歌艺术的繁荣促使了意境理论的成熟,王昌龄首创“意境”的名称。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涉及了意境的关键特点。司空图、皎然等人对意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作了相当深刻的论述。宋代严羽以禅喻诗,标举“兴趣”,是意境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明清时期意境论得到广泛运用和总结。近代王国维融会古今,运用东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意境说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理论至此而集大成。所谓意境是指在诗词书画、歌舞戏剧以至园林工艺等各种古典艺术领域中,艺术家通过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结合,而创造出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对于这个范畴可从三个方面来解剖。第一,从意境的生成来看,它是通过形象化的心物交融的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心与物即情与景、意与境的融合。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属于物的方面,艺术家主体的情感和审美理想属于心的方面,这两者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以情和景或意和境的交融来分析意境的构成是中国古典美学对意境的基本看法。王昌龄提出“理入景体”、“景入理体”,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清布彦图提出“情景者境界也”,都是说意境是由主客观统一而创造出来的。境是基础,意为主导,意境创造或偏重于以意胜,或偏重于以境胜,但都是情意通过投射而物化、景物通过渗透而人化,抽象与具体熔铸一体而构成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景象。第二,从意境的结构来看,意境不在象内,而在象外,能够产生象外之象才叫有意境,也即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意境是由实境与虚境两部分构成的,具体而直接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实有的、个别的境是实境,这是意境产生的基础,是艺术家创作的着力点,如果不创造好这个实境,就无所谓意境了。由这个实境所引发的境是虚境,它是抽象的,因此是无限的,但又是生动、真实、自然的,是能被感悟的,因此它并非虚无缥缈。它具有独创而隽永的情感意蕴和丰富而深远的想象空间,极富生命力。能够引发出虚境的才是真正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也即在于此。意境就是象与境的辩证统一,是虚与实、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的完美统一。第三,从意境的完成来看,意境的创造与真正实现是由艺术家与欣赏者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能呈现于表面的只有实境,虚境的产生有赖于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因此意境的完成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参与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艺术家通过心物交融而创造,不仅需要作为载体的艺术作品,还需要欣赏者的想象的能动性。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要求欣赏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断超越作品的有限性,由实到虚,由局部到整体,进入无限的深邃的审美空间。因此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要求物我同一的精神与老庄思想有内在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追求意境是古代文人人格理想在艺术和美学中的体现。由此可见,意境理论最根本的美学含义是不满足于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模仿,而要求由有限发现无限,达到生命与形式的审美融合,其实质是探讨艺术形象特征和非形象意蕴的美学意义以及我国民族独特的审美范畴与艺术审美规律。作为总结性的整体性范畴,意境所揭示的艺术创造过程中物我、情景、虚实等结合的审美原则,包蕴着兴象、神思、物化、形神、虚实、品味等一整套审美范畴的基本思想,是对中国人审美心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实际构成中国美学独特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艺术与宗教
下一篇:意象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