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急剧变更,思想文化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先秦诸子散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和社会环境中滋长发展的。
照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先秦学说有名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十家,其中对后世思想影响较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与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即是反映上述四家观点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也颇有价值。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孔子生当春秋末期,眼看旧有的等级秩序遭到毁弃,提出了“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政治主张,并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地兜售,但四处碰壁。于是退而教书,收了许多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话语记录下来,就成了《论语》一书。从思想上看,《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具体说来,就是要在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前提下恪守忠、孝、礼、信等道德规范。这一思想符合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孔子与《论语》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神圣无比。从形式上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问答,虽然稍逊文采,但语言简朴练达,给人以平易明净的感觉。
墨子名翟,年代略晚于孔子,大概是个小生产者,社会地位较低。他早年学习儒家学说,但后来发现儒学与他所处的那个阶级的利益矛盾很大,于是半途反叛,写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文章批评儒家的繁琐礼节和厚葬靡财。同时墨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其中心是“兼爱”,渴望建立一个平等互利、天下交相兼爱的社会。《墨子》一书,也是由其弟子所记,文辞质朴无华,但善于以具体事例来说理,且发明了逻辑类推的“武器”。如着名的《非攻》一文,从偷桃李、偷鸡狗、偷牛马、抢衣服、杀无辜直到攻国,由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推演,论证攻国亏人自利之不义,具有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
人物故事图·南华秋水 明 仇英
此图取材于《庄子·秋水》。
孟子生当战国中期,为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自许为“仲尼之徒”。他早先也曾环历天下,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因不被采纳而归家授徒。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录其言,成了《孟子》七篇。孟子思想深受孔子影响而又有所发展,其学说旨归在乎“仁义”。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而,君王应“以民为本”,“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要统治者减轻赋税刑罚,使人民有家业田产,可以“养生丧死无憾”。否则,即是“贼仁”、“贼义”的独夫暴君。这些思想在当时显然有进步意义。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论理驳难,剧谈雄辩,大有纵横家的风采。如在“齐桓晋文之事”章里,针对齐宣王的询问,他先是斩钉截铁地表明儒者不言霸道的态度,尔后逆水行舟,在一连串的答问中步步进逼,直至齐宣王被迫认输,气势凌厉。孟子也善于以形式逻辑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如在“鱼我所欲也”一章里,以世人舍鱼而取熊掌之必然来印证舍生取义之必然;在“天时不如地利”一章里,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层层推拓,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孟子还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陈述事理,论辩是非,使言辞显得生动有趣,富于说服力。如在《孟子》中出现过而在后世成为成语的“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即是明例。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之一,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孟子同时。《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52篇,传世33篇,一般认为《内篇》7篇为庄周本人所着。庄子不满“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一方面以隐居遗世来躲避社会,一方面倡“齐万物”之论以追求“无己”之境,来寻求精神解脱。他敝屣功名,不求闻达,清心寡欲,安于贫苦,不计较荣辱得失,不在乎善恶是非,甚至认为生命也毫无意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十分消极沮丧的人生观。庄子的散文极有个性。首先是说理方式独特。庄子喜欢在文中采用或虚构神话、传说、寓言而作尽情的夸张描述,以表达抽象的事理。如在着名的《逍遥游》里,他一连描述了近十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说明他的“逍遥游”思想及对“小大之分”的思辨,借甲与乙之间似断实续的相互关系来显示彼此之间的逻辑,进行论证,看似奇谲费猜,实则文思缜密。其次是笔调恣肆,无拘无束。在庄子笔下,洪野蛮荒,神岛仙境,飞禽走兽,牛鬼蛇神,无奇不有。而且,万般事物每每被他夸张到极度:庖丁解牛之刀,用了19年,仍“若新发于硎”; 天下大旱,金属石头都化为液体流淌;海龟长寿,乃“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葫芦之大,大到可剖而为舟以泛江湖……纵笔所至,汪洋无际,极为浪漫。再次,庄子是譬喻的高手。如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养生主》);以工匠运斤喻知音难觅(《徐无鬼》);以井底之蛙喻见识浅陋(《秋水》);以佝偻承蜩喻专心致志(《达生》)等。可以说,庄子用喻,已到了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境地。
战国后期,荀子在接受传统儒学时根据现实需要作了取舍扬弃,并吸取了其他学说的长处,以使儒学更为切实可用。荀子主张遵行王道,举用贤能,这与孟子相同;但荀子又主张效法后王,称扬霸力,这与孟子的观点则大相乖背。荀子比孟子更重视人民,他把民心的向背看成是衡量统治者政治得失的标尺。另外,荀子还吸收并发展了墨家的节用观点,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不迷信天命神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广闻博听,学问渊深,又多思善辩,着有《荀子》32篇。他的文章旨意明确,说理透辟,文思缜密,条理井然。着名的《天论》、《劝学》堪称这方面的范例。荀子为文,重视形式之美,常用排比、对偶,语句整饬,音调铿锵,加上辞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法家代表,着有《韩非子》55篇。他本是韩国贵族,见国势日衰而力主变革,但不为韩王所用,于是退而着书立说。韩非认为君权神圣,主张君主专制,反对法先王讲仁爱,提倡重刑罚以震慑人心。这些观点,深得秦王赢政的赏识,对历代封建君主也颇有影响。韩非的散文多长篇大论,其《五蠹》篇竟长达7000字。韩非说理,喜欢引用历史事迹或现实事例作依据,议论精当,分析细密,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还创立了“辩难体”,如其《难势》、《难一》、《难二》等文,运用驳论的方法申明自己的观点,斥责谬误,锋芒锐利,针对性强,丰富了说理的方法。《韩非子》中许多寓言故事喻理明切,成为人所熟知的成语典故。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等。
除上述各家外,先秦诸子散文尚有《孙子》(兵家)、《尹文子》(名家)、《吕氏春秋》(杂家)、《慎子》(法家)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述了。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的局面是相当繁荣的,各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相反相成,不仅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也促使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散文滋长发展。从《论语》到《韩非子》,诸子散文由简略的三言两语发展成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而且,在说理的方法、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后世的散文创作奠下了坚固的基石,提供了足资汲取的经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