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先秦历史散文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9 评论:0

我国古代的历史散文始于宫廷史官对君王言行的记录。早在殷商时,宫廷就设有史官。西周以降,王室及各诸侯国也都设有史官,且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之分。《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段话,不仅指明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由来,而且还揭示了这些史籍有着或重记言、或重记事的差异。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散文集,至今尚难确认其成书年代与编订者。《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分别记述了上起唐尧,下迄秦穆公这段时间的史事,保存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如商君盘庚迁都前后对臣民发表的讲话(《商书·盘庚》)及周武王伐纣时的誓词(《周书·牧誓》)等,意在“垂世立教”,为统治阶级提供可资鉴戒之范本。因而自汉代起,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作《书经》。从文学角度看,《尚书》除个别比喻较为生动外,语言显得古奥难懂,博学如韩愈,也不免慨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

稍后于《尚书》出现的《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先后依次记述鲁国史事,并涉及到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既记载朝聘、会盟等大事,也记录了如日食、地震等的一些自然现象。据传,《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孔子不满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状,修订《春秋》时,他通过严格选择词语暗寓褒贬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此举一例: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图谋不轨,被庄公击败于鄢。孔子在《春秋》里写成“郑伯克段于鄢”六字,貌似客观记录,实则不然。共叔段意欲篡夺胞兄王位,不守礼法,不顾长幼,所以孔子称“段”而不称“弟”;庄公身为兄长,未能管教好胞弟,所以孔子不称“庄公”而称“郑伯”——特意强调他的兄长身分,以示讥讽; 共叔段失败后仓皇出奔,孔子却略而不提,因为此系庄公欲擒故纵的圈套,有意让兄弟自投罗网,这又揭露了庄公的奸诈阴毒,不顾手足之情。因此,尽管《春秋》记事极其简括,但字斟句酌,微言大义,意蕴丰厚。后人誉之为“春秋笔法”。

《左传》成书约在战国初,作者可能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悼公四年(前485年),比《春秋》多17年,而叙述之详细完整,远胜于《春秋》。举凡春秋列国之政治、外交、攻战等大事要闻,《左传》无不记录,应有尽有,所记以晋事为多,基本上是编年体,但又包括纪传体和记事本末体。《左传》叙事十分巧妙,书中事件纷杂,人物众多,而作者却能提纲挈领,以线贯珠,写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转接灵巧,跳脱自如。而且还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和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描绘出了许多声态栩然的形象。《左传》记述战争尤为出色。此书所记大小战争近500次,对战争场面本身,作者不甚用力,往往以三言两语作简要介绍;但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对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策略、道义、民心、士气等因素却颇为注重,详细记叙,揭示出了战争的复杂与胜负的必然。如“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均是名例。《左传》的人物语言也颇为出色。诸如“宫之奇谏假道”、“弦高犒师”、“烛之武劝秦伯”、“先轸怒责文赢”、“屈完对齐侯”等等,或说理中肯明达,或声口形态毕肖,或设喻生动、情切理至,或措辞巧妙、委婉曲达。且都精严简洁,要言不烦。上述种种,使《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公羊传》和《榖梁传》,并与《春秋》共同成为“十三经”之一而声名远扬。

历来与《左传》并称的《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以国为单位分别叙述春秋列国之史事。计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楚语》、《郑语》、《吴语》、《越语》8篇。其作者旧传是左丘明,但不足取信。《国语》重在记言,记叙了自周穆王至鲁悼公500余年间一些历史人物的重要言论,内容多与《左传》重复或抵牾,而有些记载则为《左传》所无。相对而言,《国语》的文学成就远较《左传》为低。记叙琐屑,议论枝蔓。但亦有二三佳处。如《周语》之“召公谏弭谤”,《晋语》之“子犯谋醉重耳”,《越语》中勾践与范蠡的对话,均较精彩。

先秦历史散文的殿军是《战国策》。《战国策》原非出于一人之手笔,次序混乱,语多重复。西汉末,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为西周、东周、秦、楚、齐、赵等十二国策。本书内容繁杂,主要记叙战国时一些策士谋臣游说诸侯、鼓吹合纵连横的活动和言辞,称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剧谈雄辩。全书的思想意识和是非观念颇不一致,良莠交错。《战国策》记叙言、事并重,各不偏废,文学成就丰富。首先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博闻强辩、急功好利之苏秦(《秦策》),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之陈轸(《秦策》),雍容大度、礼贤下士之田文(《齐策》),工于心计、奸诈毒辣之郑袖(《楚策》)等,都极富个性,呼之欲出。其次是论说事理铺陈夸张,雄辩透辟。如庄辛说楚襄王时,一连举述许多动物耽于安乐以致丧身的事例,引申类比,说明逸乐亡国的道理,使楚王震惊; 而苏秦之说秦王,则征史引今,指陈利弊,口若悬河,气势逼人,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再次,是描绘生动畅达。如《燕策》记太子丹送荆轲渡易水,《秦策》记苏秦落拓归家时的狼狈情状及家人的态度等,笔墨虽极简省,而人物的风姿神采,跃然纸上。此外,《战国策》的作者还善于以寓言、譬喻来说理或论证,以增强说服力,许多寓言、譬喻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如“狐假虎威”(《楚策》)、“画蛇添足”(《齐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燕策》)等。总之,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比它以前的历史典籍有着显着的进步,可以说,它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光辉终结。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1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先秦的实用理性
下一篇:先秦诸子散文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