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舞蹈的演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66 评论:0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舞蹈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获得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中国的原始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在岩画上有着生动的记录。原始舞蹈按性质可分自娱、娱神两大类。属于自娱性质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动作以及擒获动物的狩猎舞、庆贺战争胜利的庆功舞、表达喜悦心情的踏舞及引诱异性的性爱舞。属于娱神的舞蹈,主要指祭祀和祈祷性的舞蹈。总的看来,中国原始舞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宗教巫术气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舞蹈发生了分化。除一部分继续流行于民间外,另一部分则由职业舞蹈者表演,专供王室贵族祭祀和享乐之用,舞蹈的审美功能因之大为提高。为了强化舞蹈的祭祀教化性质,西周初年建立了配合礼制的雅舞体系。雅舞中的《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属文舞,《大濩》、《大武》属武舞,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歌颂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因而被后世统治者奉为经典。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趋式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与此同时,民间舞蹈却蓬勃地发展起来,终于被引入宫廷与贵族生活,取代了雅舞而成为舞蹈的主流。但是中国舞蹈的真正繁荣是在汉代。不仅后世各种舞蹈的体裁样式几乎都可在汉舞中找到其渊源所在,而且舞蹈意识也日益加强,更注重舞蹈的表现性,从而谱写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主旋律。百戏由于溶合了杂技、武术、幻术、演唱、音乐演奏、舞蹈等多种形式,而成为汉代最为流行和深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中国传统的巾舞、袖舞,也在这一时期最终定型。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大量兄弟民族及外国的乐舞传入中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龟兹乐舞、西凉乐舞等。在百戏流行的同时,大量经过加工、提高的民间舞蹈为宫廷贵族所采用,如白纻舞、明君舞均是当时的着名舞蹈。魏晋时期的舞蹈对形式美、技巧性的追求为唐代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舞蹈发展到唐代,如日中天,不仅舞种丰富,而且艺术水准较高,这与诸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各种乐舞机构的设置、集中以及培养了大批艺人不无关系。初唐增删隋代的九部乐为十部乐,中唐后在吸收少数民族及外国乐舞的基础上,新创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在厅堂演出,比较精致;立部伎在堂下演出,气势雄伟。从九、十部乐发展到坐、立部伎,前者以地名命名,基本上保持了原舞风貌;后者以乐曲名命名,说明新型的舞蹈艺术业已形成。歌舞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其中最知名的是《霓裳羽衣曲》。唐代还有专为娱人的小型舞蹈,分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以剑器、柘枝、胡腾较为着名;软舞优美婉柔,以绿腰较为着名。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上王屋山舞绿腰的场面,使后人在千年后还能看到绿腰的一个姿态。此外唐代的民间歌舞戏,如大面、拨头、踏谣娘等,可以说是后世戏曲的雏形。宋代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唐舞的复现,宫廷队舞就是唐代燕乐的继承和发展。与此相应,宋舞对情节性的追求日益加强,使舞蹈渐渐成了戏剧的附庸。相对于宫廷舞蹈的衰弱,宋代民间舞蹈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勾栏瓦肆里演出的技艺种类繁多,可谓百戏杂陈,其中舞蹈性较强的有舞旋、耍大头、花鼓等。此外宋代民间还有一支庞大的业余舞蹈队伍,他们在节日表演扑蝴蝶、鞑靼舞、旱龙船、鲍老、十斋郎、村田乐等舞蹈,深受欢迎。宋元以后,戏曲逐渐代替了隋唐时期占首要地位的歌舞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曲中保存着十分丰富的传统舞蹈因素,而戏曲艺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富有表现力的舞姿与各种表演程式,构成了中国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明清时期各种民间歌舞小戏和民间舞蹈也广为流行。

舞蹈的特点在于通过身体动作去表现某种观念和情感的冲动,这些动作往往在各个民族中有着明显的因袭性。综观中国舞蹈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拧、倾、曲、圆的形态特征中蕴含着一种内聚、收敛的力量,在情感表现上通常是较为含蓄的。舞蹈者牢牢地站在地面上,更表现出中华民族对土地的一种眷恋之情。虽然宫廷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统治地位,但是民间舞蹈的强大生命力也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它是中国舞蹈不断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还必须指出的是,少数民族舞蹈不仅为中国舞蹈的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自成体系,是中国舞蹈艺术的宝贵财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0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武则天的周朝
下一篇:西昆体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