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91 评论:0

黄老思想即黄老之学,始于战国中期,盛行于汉初。该思想流派以老子为宗师,因托古讲学言政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它又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是黄老思想的最高概念或理想政治境界。他们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或没有所为,而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去作为。黄老之学改造了《老子》的道,把“道”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认为“道”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的行为应当效法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随意妄为,这就是人的“无为”。换句话说,就是在事物还没有到来之前,或者事物还没有发展到人们可以去做之前,即时机还未成熟时,不要轻易动手去做;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黄老思想家看来,“无为”又是“无不为”。所谓“无不为”就是适应事物的发展而去做某件事,“无为”的真意恰恰是积极有为。黄老思想认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顺应时势而积极有为。它反对那种认为无为就是指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实际上,“无为”只不过是“以因循为用”,是达到无不为这种理想政治境界的一种手段。所谓“因循”,就是对于民众已经习惯了的法令、制度,不要多事更改,保持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以利于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萧规曹随”这则典故中加深对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和“因循”的理解。刘邦和萧何死后,曹参继萧何做了丞相,汉惠帝责备他“不治事”,他回答说,汉惠帝才能不及刘邦,他的才能不及萧何,所以他们只要遵循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法令、制度就够了,不用另去创建新的法令和制度。可见,“无为”就是时机未到时不去另有作为,“因循”就是遵而勿失,在时机未到前守持现有事业。

黄帝像

信奉黄老思想的人深知法令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作用,因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既主张“清静无为”,也注重法治,认为“道生法”,只是不公开宣扬严刑峻法,而是重在因势利导。黄老思想虽然崇奉道家,以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为基本精神,但同时也主张吸收各家之善,主要是阴阳家的“四时之大顺”,儒家的“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法家的“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墨家的“强本节用”,名家的“控名责实,参伍不失”。可以说,战国至西汉的黄老之学,是兼容并包的一种经世之学。

黄老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汉初的黄老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这也是黄老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此后,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来协调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2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