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文学研究会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75 评论:0

1921年1月4日,一群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聚集在北京中央公园(即后来的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郑重发表宣言,宣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这就是由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朱希祖、蒋百里、许地山等人发起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20年代新文学的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学社团之 一。它的成立是五四文学革命结出的一个硕果,标志着新文学开始有了专门的文学社团,并且为形成独立的文学队伍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发达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针对社会上盛行的庸俗的“礼拜六派”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在反对旧的封建文学的同时,宣称: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发起宣言》)他们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从有益于“人生”出发,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文学研究会因这种态度而被人们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生派”。

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构想上,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意见纷纷。部分成员抽象强调文学的“美”和“真”,而当时主要从事理论批评工作的沈雁冰,则认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张扬现实主义旗帜,强调“新文学的写实主义”。沈雁冰提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并认为创作时“于材料上最注意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反对“夸大人间英雄气”的浪漫主义,因而与后来成立的另一重要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主张相对立。郑振铎认为文学研究会“比《新青年》派更进一步的揭起了写实主义的文学革命的旗帜”。此话是确切的,符合当时文学发展实情。但是,由于受到近代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难以区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部分成员的理论与创作中也夹杂着自然主义成分。经过1922年内部关于创作方法和理论的讨论,澄清了模糊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方法成为该会成员的主要的创作方法。

至于如何反映人生,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见解也有歧异。沈雁冰、叶绍钧等提倡现实主义方法,但冰心却主张“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努力地发挥个性,表现自己”;庐隐认为“艺术的结晶,便是主观”;朱自清反对“模拟”,主张“创造”;郑振铎把“美”看成文艺的生命。因此,文学研究会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有所矛盾,即使在创作上偏重于客观的叙述与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但常常会在表达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方面流露出明显的主观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研究会的活动基地主要是在上海。成立后,由沈雁冰接编并革新了的《小说月报》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该会的机关刊物,是南方突起的文学革命阵地之一。

文学研究会发展迅猛,会员经过登记的有172人,其中包括俞平伯、朱自清、徐玉诺、庐隐和冰心等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刘大白和刘半农等诗人,熊佛西和陈大悲等剧作家,谢六逸、傅东华、李青崖、梁宗岱和曹靖华等翻译家,丰子恺等散文家,顾颉刚、陈望道和周予同等学问家,以及20年代后期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老舍、鲁彦、许杰、黎烈文和李健吾等。如此庞大的作家群,在五四时期是没有任何一个社团可与之相匹比的。

文学研究会非常重视创作实践,在《小说月报》上开辟“创作”专栏,发表会员作品,奖掖文学青年。据统计,每期平均刊载30篇文学作品,数量较《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多四倍。短篇小说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严密关切,以及对黑暗势力的反叛,部分作品还描写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悲惨生活。由于文学研究会的倡导,将五四时期出现的探索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绍钧等会员都是“问题小说”最有影响的作家。从1922年夏天起,文学研究会陆续编集“文学研究会丛书”和“文学周报社丛书”。并在短短六七年间,先后出版了《雪朝》等诗集11种,《隔膜》等短篇小说集16种,《一叶》等中长篇小说14种,《空山灵雨》等散文和传记随笔集9种,《青春的悲哀》等戏剧集9种,以及翻译的外国文学和理论着作60多种。

此外,文学研究会还通过自己的刊物大量地翻译介绍外国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以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和傅东华等人成绩卓着。并在《小说月报》上出版《俄国文学专号》、《法国文学专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等外国文学专辑。还分别出版《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刊。据统计,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五集60种,其中译着占31种,“东方文库”17种则全是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受文学研究会的影响,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比较接近的有后起的语丝社、未名社等。

随着文学与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五卅运动后,文学研究会成员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有的参加北伐,有的趋于反动,有的坚守文学岗位,有的分化出来另树旗帜,因此,1926年以后文学研究会活动逐渐减少,于无形中解散。但文学研究会所倡导并张扬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新文学的一面光辉旗帜,并主导着新文学的发展与前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9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文人画
下一篇: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